【中国高等教育】张军:高等教育数字化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社会、劳动力市场和未来发展形态。相较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体现为技术层面的创新,而且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引擎,更深刻触及教育体系及策略的根本性变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抢抓新领域、新赛道的战略机遇和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更是在全球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数字化转型是助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具体来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诸多方面,当前转型的重点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推进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模式等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以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向纵深推进,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

一、准确研判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数字化浪潮,世界各国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进行了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布局。美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996年至2017年间先后发布6轮《国家教育科技计划》,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迅速发展。欧盟鼓励高等教育机构推广数字化教育,在2018年发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18》;英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制定了《JISC2010—2012战略》等一系列顶层规划;德国在2016年推出了“数字型知识社会”的教育战略,并于2019年制定了“数字公约”来规划学校数字化转型政策。近年来,我国也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教育部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教育大数据应用、加快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智慧教育开放合作,不断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教育数字化的新赛道上,中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优质资源从少到多、学习规模从小到大、应用水平由浅入深的发展新进步,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习革命、应对疫情挑战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机遇不仅源于政策层面的明确指引,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也源于社会对教育创新的迫切需求。从技术动力上看,数字技术的发展演变快速推动着生产方式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治理方式变革,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科技革命必然与教育发展深度交织、融通互促,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入、数字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的日益成熟,正重塑着新时代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形态,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了底座基础,为高等教育内涵的纵深发展、模式的扩面拓新、质量的高效提升注入强劲动力。从现实需求上看,时代之变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数字化已成为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传统“同质化”“流水线”的高等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亟需借助数字化推动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标准趋于多样化、学习形式趋于终身化、人才培养趋于个性化、治理需求更加现代化。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成为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高等教育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且多维的挑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准备尚不充分。

数字化思维和能力有待提升。数字化与教育的结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更是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全面重构和创新、教育生态系统根本重塑的过程。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思维的缺乏以及对传统路径的依赖将直接制约和阻滞高等教育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和教师数字素养不高,还难以快速改变固有视野与惯性思维模式,难以熟练运用新兴数字技术,并依托其打造新的教育教学范式。

数字化基础设施仍需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是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先决条件,直接决定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但是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数据要素质量不高、共享不畅,区域、城乡、校际间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基础底座仍不坚实。

数字化制度机制亟需健全。新兴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使得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也直接导致了当前的制度机制边际失效,很多以往可行的制度在数字化时代已经出现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围绕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制度新机制还相对缺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深度与广度,限制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安全有序发展。

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内涵特征

纵观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高等教育始终处于先行引领地位。高等教育要准确把握数字化时代的新趋势、新使命,破立并举推进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转型,构建更高水平的育人体系和生态,以数字化转型为内涵式提质提供强大动力。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内涵和特征,必须明确价值旨归、实施主体、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分别回答好“为了什么”“由谁完成”“有何目标”和“如何推进”的问题。

高等教育数字化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旨归。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数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开放共享、高质高效、全面发展,不断回归以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运用数字化手段重塑高等教育育人方式,基于大数据和智能计算驱动,通过人机互动、数据共享、知识互联,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创设宜学宜教的现代化教学科研环境,让学生“学得更好”,教师“教得更好”,学校“管得更好”“服务更好”,切实满足随时随地随身的高质量学习需求,持续提升师生开展学习、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高等教育数字化以系统变革为重要动力。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体体现为推动高校从“工业时代形态”向“数字化时代形态”发展。在办学空间上,从物理空间转向物理和“赛博空间”相融合;在教学模式上,从模块化、标准化的知识传承转向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创新;在教学场景上,从被动式、单一化的师生传统讲授转向沉浸式、交互式、场景化和游戏化的多主体参与;在授课形式上,从教师在围墙内的固定教室讲授,逐步发展为教学资源在云端的知识大平台传播。高等教育数字化应成为高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打造有特色、有规模、有技术含量的数字化场域,形成更加符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内在规律的多元化发展环境。

高等教育数字化以改善治理为内在要求。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一项面向未来、守正创新的重大工程,从数字技术融入融合、深度应用的转化阶段,到高等教育自我创新、全面提升的转型阶段,再到高等教育完成再造、打破界限的智慧阶段,其主线就是充分利用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高等教育格局重塑、形态重构,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关键在强化需求牵引,推进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前提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一方面,把握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个先手棋和重要抓手,全面优化数字资源供给,巩固拓展数字化应用面向,另一方面,建设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等,夯实数字化基座,打牢底层支撑。基础在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探索建立资源、数据、应用、平台、素养和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把标准化贯穿数字化全程。重点在推进创新试点示范,强化示范带动,推进一批好理念好方法好场景先行先试,探索与数字政府建设联动协同,打通难点堵点,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三、以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首先应着眼于根本性、牵引性问题,承担起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责任,即人才培养任务,以“关键落子”带动高质量发展全面突破的“满盘皆活”,牵引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成势。

1. 聚焦价值塑造,推进思政格局数字化

价值塑造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优势特色,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不断提质拓新,提升育人感召力。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聚焦入脑入心,坚持红色浸润,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载体,让思政教育鲜活起来,提升其吸引力与感召力。一是着力打造“沉浸式”思政空间。以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支撑建设“泛在”思政教育环境。乐动(中国)组织学子“云学”延安红色场馆,足不出校参观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二是力求创新“虚拟式”思政课程。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推进“价值活化”。乐动(中国)通过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数字人”徐特立,开发“伟大远征”“延安十三年”等虚仿课程资源,实现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将思政教育和知识学习相融合。三是积极培育“融合式”思政平台。大数据技术以更强的洞察发现力、流程优化力和决策支持力,为更好地驱动思政教育精准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持。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师生数据中心,连通校内、校际数据孤岛,强化智能计算技术应用,动态跟踪师生思想动态、心理状态,强化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推送,大力提升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高效化水平。

2. 聚焦知识养成,推进培养体系数字化

知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功能,要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高校知识教育供给的品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覆盖面,实现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自身的充分挖潜和优化配置。

突出全体系,推动教学“场景”向教育“生态”转变。着力打造空间三维、时间一维、知识一维构成的“五维教育”,在空间三维,基于智联网技术,逐步推进名师名课上网上线,规范线上教学,打造翻转课堂,建设智联教室,以人为中心重塑“人—机—物—环”关系,推进实现无处不在、处处能学的教育空间;在时间一维,通过虚拟教师、虚拟教室、虚拟教学装备,改变人与课的交互,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与课程中的元素互动,也能与身处世界的同伴相互认同,推进实现泛在高效、时时可学的学习空间;在知识一维,基于知识图谱,串联学生的知识元、知识链、知识面,映射到知识空间,实现知识的互鉴、融通、联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知识创造知识,推进实现知识驱动、人人皆学的知识体系。乐动(中国)打造了以“乐学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强化名师授课、智联融动、育教衍新,实现了群智互学互促。

突出全要素,推动学科“教材”向专业“教境”转变。一方面,着力打造“教育元宇宙”,深化“教”与“学”的紧密互动,强化知识图谱、大模型等技术驱动,开展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修订等智慧教研教改,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创新,为学生提供知识导航、个性化推荐等智慧学习模式。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相融合、课前课中课后相贯通、正式学习和即时学习相结合的全方位学习环境,打造贯穿学生知识获取、巩固和创新的全程学习空间,融入教学方法、资源和评价机制,模糊教学边界,真正实现“处处可学”;利用虚拟和增强现实、全息影像、数字人等多项教育创新技术,开展如角色扮演、剧情互动等活动,增强学习的游戏化特征,丰富情境预设和价值激励,调动学生学习实践参与度,高效地完成学习实践,让学生更爱学习、更加自信。

突出全流程,推动“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注重分析拔尖人才成长要素与路径,提升学习的个性化、精准化和智慧化,实现柔性选拔、柔性培养、柔性成长。推进素养图谱、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四谱合一”,围绕“德”,以素养图谱做“画像”,指导学生强化价值塑造,涵育责任情怀;围绕“智”,以知识图谱做“画像”,推进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析重构,拓展知识养成的广度、深度和黏度;围绕“能”,以能力图谱做“画像”,鼓励支持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围绕“才”,以素质图谱做“画像”,帮助学生精准定位自身发展坐标,明确成才目标方向,找到数字化成长的“最大公约数”。“全流程”的关键核心在于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师生互动的成长分析,对学生进行智慧化精准评价,加强教学供给侧改革,有的放矢提升智教能力。

3. 聚焦创新创造,推进实践教育数字化

创新创造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更好地营造便捷高效的创新创造空间,拓展实践教育的数字化新形态。塑造使命引领、品格塑造的“双创”新生态,打造学科交叉、任务牵引、场景驱动的“智创空间”,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把学校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打造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强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立体直观。将创新创业与课程体系融合,深化研究型教学改革,强化重大项目、重点平台、创新团队赋能,将国家重大成果创新点、成果树转化为课程知识元与学生能力集,构建融专业、融课程、融平台的人才培养链条。乐动(中国)以一流科学家和一流科研环境打造学生研究性学习新场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慕课+研讨式教学+项目制答辩”的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与能力发展。

深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精准高效。深化数字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线上打造产学研一体的跨域协同赛创空间,让赛创更真实、更聚焦、更前沿。加强网络化协同,将传统课堂、智慧课堂与重大科研平台、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相融,动态构建由不同学院、高校、研究院、企业组成的育人联合体。推进精细化育苗,学生按照专业领域、兴趣爱好和发展规划选择实践项目,来自科研大平台的创业导师持续跟进指导,同时为每个学生团队提供实验平台的支撑。打造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大规模线上参与,构建可视化创新创业项目库、成果库,让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永不落幕”。乐动(中国)以挑战杯为契机,打造了“挑战杯·元宇宙”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实现元宇宙技术在创新创业实践领域第一次大规模应用。

4. 聚焦治理高效,推进支撑保障数字化

数字化推进教育教学和治理模式创新,不断深化拓展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融通,让治理更好地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支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硬能力和软实力,保障高等教育数字化行稳致远。

打牢数字化转型的治理基础。全面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优化教育治理主体间及主体内部的信息流动方式,提高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效率;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配置流程优化、数字创新和技能培训中心建设、数字素养与技能人才保障等为着力点,补齐教学资源短板;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提高对数字教育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让数字教学学习技术和优质教育资源动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切实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

守牢数字化转型的安全红线。数字化的各个环节都隐藏着信息安全、伦理安全等隐患,必须下好数字化转型的安全“先手棋”,加强内生安全水平,筑牢内生安全底座,提高数字安全保护能力。高等教育数字化加速衍生多元化的数字场景,围绕高等教育数字化特征,还要强化智能协同,整合安全检测、防护、响应等技术,加强持续自适应检测和主动防御,保护敏感技术信息、师生个人信息等,为高等教育数字场景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提升数字化转型的软实力支撑。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对标《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依托数字化教育教学场景加强专业培训,开展有组织有设计的智慧教育教研活动,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将数字素养作为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的重要方面,推进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以评促优,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和协同育人的能力水平,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具时代性和创新性。要强化师生数字伦理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师生数字伦理修养,完善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伦理规范,持续打造良善的数字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