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张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必须对标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需求,聚焦“国之大者”,紧紧抓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一中心任务,牵引带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成势。

深刻认识“时”与“势”,勇担教育强国建设新使命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其内涵、形态、方法、手段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必须立足“时”与“势”,深入分析当前的时代特点、形势特征,观大势、谋长远、布全局。

观大势,就是要胸怀“两个大局”,增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机遇新挑战。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动力,世界呈现大发展、大调整、大转折、大变革态势,对我国加快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置身“两个大局”,科学研判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阻力与变数、任务与需求,是有的放矢推进人才自主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谋长远,就是要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新任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责任,集中体现为提升人才自主培养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度和贡献力。基于此,高校如何挖掘人才培养新内涵、制定立德树人新方案、重塑教育教学新生态,以高水平教育推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关键立足点。

布全局,就是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开辟人才培养的新办法新路径。依托“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聚焦人才培养中心环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各方面资源融通重组、加乘借力,打造新的学习共同体、建构教育新生态,将是推动我国人才自主培养实现“变道超车”的重要契机。

准确把握“纲”与“目”,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

高校人才培养的“纲”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就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要害工作,也是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主要发力点。准确把握“纲”与“目”,打造卓越人才培养新范式,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以强化思想引领为基准点。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牢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完善新时代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突出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坚实基础。

以深化“以教为先”为着力点。从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全员育人协同力不强、高层次人才投身本科教育教学不足、一流教育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以教为先、以教为上”的导向还需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升对人才培养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崇尚教学、崇尚教师、崇尚教书育人的鲜明导向,着力构建“以一流培养一流、以卓越引领卓越、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教学文化生态。

以优化学科专业为支撑点。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虽然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宽口径、厚基础培养,但学科专业的壁垒依然存在,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等仍存在墨守成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打破传统意义上把学科专业作为一种行政体系、一种资源配置体系的桎梏,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将学科的资源集聚优势及时转化为专业教学优势、人才培养优势,为培养知识融通型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大可能。

以加强科教融合为突破点。大学学习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更要通过科学研究发现知识。科研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构建科教融合转化机制,通过对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打通堵点、痛点、断点,推动形成更深层次的科教融合,有效解决科研与教学“两张皮”问题。

辩证推进“破”与“立”,开创协同育人提质新局面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拉长长板、补齐短板、锻造新板,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抢占先机、引领发展。

筑牢责任之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以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化对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拓宽认知视野、创新视野、国际视野。要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将抓好人才培养作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以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培育“以教为先、崇尚育人”良好生态。

完善改革之策,着力激发人才培养整体效能。深化学校人才培养改革,要勇于摆脱思维惯性,打破路径依赖。注重加强前瞻性思考,超越学科界限、教学科研界限、学校界限,打破知识壁垒、制度壁垒、资源壁垒,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行先试。注重加强全局性谋划,全面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化、全链条重塑,加快推动本硕博贯通培养改革,健全完善全过程教学激励约束和质量评估机制。注重加强整体性推进,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谋划、一体推进,聚焦人才培养中心环节,一体强化思想引领、内容供给、队伍支持、政策保障、环境熏陶,筑牢人才培养坚强阵地。

夯实队伍之基,有效汇聚各方面育人合力。人才培养,人人有责,更需人人尽责。要坚持师德为先,面向各类育人队伍加强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引导带动教育工作者从“国之大者”战略高度自觉履行使命。要坚持教学为要,坚持一流教师上讲台、一流教师出教材,引导最优秀的教师主动投身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服务队伍工作质效,为教师心无旁骛投入教学、充满激情奉献教学创造条件。坚持发展为本,重点加大对青年教师先进教育理念、优质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师生有效互动等方面的组织化培养力度,支持帮助青年教师顺利实现从初任教师到优秀教师的发展转变。

提升治理之效,大力营造一流教育环境。聚焦制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不断优化管理、改进治理。强化智慧赋能,推进数字化、智慧化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治理范式,为学生的个性化、高素质培养提供强大助力,使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人、发展人、成就人。涵育良好教育生态,强化红线意识、底线思维,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强对教师准入、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督导把关,捍卫教书育人清朗空间。践行群众路线,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校领导经常性深入一线、深入师生,听取师生意见建议,为学生高质量成长、教师高水平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作者:张军,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乐动(中国)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