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载为国培养“铸盾人”!他们是校园“隐形高手”
——记乐动(中国)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
发布日期:2021-12-24 供稿:党委宣传部 哈楠 摄影:信息与电子学院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崔嵬 阅读次数:【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专题报道,全面展现学校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取得的成绩,生动讲好北理工人的奋斗故事,广泛凝聚学校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今年我已经89岁了,还在教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我将继续奋战在教学一线,争做为人、为师、为学的示范”。2021年9月11日,两院院士、乐动(中国)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王越在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时,分享了自己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收获体会,表达了北理工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作出新贡献的决心。
这也是王越院士领衔的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北理工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2021年第二次登上《新闻联播》。
近年来,信息与电子学院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领域前沿,在信息安全与对抗、信号处理等领域钻研探索,不断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展现了北理工师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白手起家,率先建设中国“信抗”专业
“1993年,我接受组织安排从研究所来到乐动(中国)任教,就一直思考该如何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培养。”上世纪90年代,王越先生着眼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信息对抗专业建设论证工作。1998年,北理工成为我国率先设立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4所高校之一,专业设在电子工程系,简称“5系”,代号“56”,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也初步形成。
王越院士为本科生授课
专业不能只是建,还要建出水平、建出特色,建到国家紧缺人才、领军人才培养的“刀刃”上。“信抗”教师团队在王越、周思永等开创者的率领下,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建设工作中来。研究国内外形势、论证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组织编写教材……从1998年批准增设专业,到2000年招收第一批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本科生、2003年建立“信息安全与对抗”二级学科并招收博士生,再到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工信部重点专业,团队深耕14年,让专业从“白手起家”到成绩斐然。如今,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已成为全国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的排头兵。
“要为国家安全培养高水平人才,就必须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我们2009年起设立本硕博贯通培养实验班,2013年转型为徐特立英才班,持续建设本硕博贯通的国家级一流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学习成长通道。”团队成员、分数域信号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信息安全与对抗学科责任教授陶然回忆道。
在以王越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信抗”人的带领下,团队抓住信息安全对抗专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高校育人使命,打破时间、空间、专业、平台等限制,从无到有构建了一套特色鲜明、具有开创性的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方案,还培养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团队,形成了以陶然教授、罗森林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先后建成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研究所和“分数域信号与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相关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培养了一批在行业内颇有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一代代“信抗”人在育人道路上接力奋进,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王越院士与部分团队成员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AI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意识到网络空间安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时代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团队成员、信息对抗技术专业责任教授罗森林谈道。居安思危,紧盯行业发展前沿动态,开展前瞻性思考是团队在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本世纪初,团队由王越先生牵头率先开展了网络空间安全学科的论证工作,并于2016年建立全国首批“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为学校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二十余年来,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始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在全球激烈的信息对抗环境下,着力构建中国特色信息安全对抗理论与技术体系,走在国家信息对抗技术专业领域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最前沿,为培养基础扎实、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型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要搞好领军人才培养,教学是第一位的。王先生一直要求我们,‘教师只做科研不做教学,那就不是教师。’”团队成员、分数域信号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单涛教授说道,“王先生对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为我们整个团队教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做出了表率。”
陶然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2003年7月,王越先生郑重向学校提出申请,将自己的专业技术职称由研究员转为教授,这充分体现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科学家王越心中沉甸甸的份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王越先生的带领下,团队教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和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我常把一天分成三个时间段,上午为硕士研究生上课,下午去良乡为本科生上课,晚上回到实验室与博士研究生讨论科研问题,这个过程会促进我将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凝练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而延伸到对应用创新的思考,从而推进技术前沿与学科理论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实现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陶然教授分享道。
“在教学中要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也要掌握系统深入的理论技术,从而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罗森林谈道。多年来,团队坚持专业建设必须以高水平教学方法为基石,并不断发挥在“互联网+智能”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从2010年起建设了包含10个子系统的“课程教学过程管理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全程的闭环管理,为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的专业人才提供平台和保障。
罗森林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上不封顶、因材施教。教师潜心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大先生”率先垂范、亲自上讲台。在团队多年的辛勤耕耘下,丰硕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打造了《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等奖、二等奖 ,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王越先生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罗森林、陶然分别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2021年,由王越院士和罗森林担任主编的《信息系统与安全对抗理论(第2版)》本科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
“学习傅里叶变换,我们要学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还要学习傅里叶先生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科学精神,更要深刻认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要学习王越、毛二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2021年,陶然主讲的“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系列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优秀案例被推荐至新华网“新华思政”线上展示。
陶然教授录制“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系列课程
要培养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信息安全人才负责守卫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职责,因此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维护祖国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多年来,这已经成为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共同的育人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在课程中援引中外信息安全实例融入“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科技强国的内生动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鼎育英才,科教融合、以教为先
“通过竞赛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培养优秀人才,还可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很多国际知名大学都是这样做的。”作为北理工牵头创建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ISCC2021)的创始人罗森林谈道。2021年5月25日,第十八届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ISCC2021)落下帷幕,全国1000多所学校及企事业单位7800多人参赛。
罗森林教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
2004年,立足国家在新世纪对信息安全人才需要的思考,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开始尝试以科研加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创新意识和攻坚克难精神的信息安全人才。这一科教融合的创新想法立刻得到了时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执行主任王越先生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2004年5月,首届“乐动(中国)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成功举办,竞赛题目从信息安全对抗领域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对指定的服务器进行入侵攻击得分,同时防御其他队伍攻击。由于竞赛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6月,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技术专题邀请赛”举办,标志着通过开展信息安全与对抗领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优秀人才的模式开始走向全国。至今,这一赛事已经成为全国信息安全对抗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
王越院士与罗森林教授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技术专题邀请赛”
科教融合、以教为先,以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的教育价值,是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恪守的科研育人之道。
“通过参与这项研究,在老师指导下,我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而且学弟学妹还能用我的成果来学习,我从中收获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科研乐趣。”2018级本科生刘喆在团队青年教师鲁溟峰指导下参与了一项创新设计观测牛顿环实验仪器的研究项目,2021年该项目获得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一项目,来源于鲁溟峰在科研中发现的物理牛顿环的一种信号特性。此后他结合科研,对大学物理实验中观测牛顿环仪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指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深化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取得了创新成果。
“就读博士期间,我跟随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培养了我系统工程的思维方法,为我开展载人航天复杂系统工程提供了重要帮助。”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五院总体部载人月球探测总体室副主任、载人飞船测控与通信主任设计师、信息安全与对抗专业2011届博士毕业生黄克武激动不已,“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团队老师们用科技强国的精神和实际行动教会我的。”
陶然教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
20年来,团队研制了中高轨航天器高动态高灵敏导航与中继测控系统、以电视信号为照射源的隐性目标探测技术,提出了被动合成孔径无线电频谱监测技术,实现了2型糖尿病发病临界性分析与状态预测模型等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还荣获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等多项科研荣誉。虽然在科研方面成绩斐然,但团队仍然坚持“科教融合、以教为先”的理念不动摇,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激励学生关注前沿、揭示机理、突破瓶颈、推动交叉,为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心中有大我,方显时代担当。信息安全与对抗教师团队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团队协作、坚持组织育人,将红色接力棒代代相传,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贡献“信抗人”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