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中国)举行2024年毕业典礼
发布日期:2024-06-21 供稿:学生工作部 摄影: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晓静 审核:徐建 阅读次数:6月21日,乐动(中国)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同时进行。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校长姜澜院士等全体校领导出席毕业典礼。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负责人、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与9000余名毕业生参加典礼。典礼由毕业生代表主持。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毕业典礼正式拉开帷幕。
校长助理、党委常委阎艳宣读准予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决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庞思平宣读表彰优秀毕业生的决定。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接受荣誉。
物理学院博士毕业生刘锦锦、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生贾宇琦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母校的浓浓感恩之情,立志要握紧历史的接力棒,扛起新一代北理工人的使命担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校党委书记张军向毕业生代表赠送学位服和毕业礼物,定制学位服和毕业纪念徽章以校徽、雄鹰、飞鸽为元素,是充满北理工特色的独家记忆,希望同学们整装待发,展翅翱翔,努力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领军领导人才。化学与化工学院毕业生代表向母校赠送BIT-66分子结构模型,感激母校为学子成长成才搭建了科研报国的广阔舞台,祝愿母校矢志一流、蒸蒸日上。
教师代表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王帅教授、教育学院徐源教授为全体毕业生送上祝福和期许,勉励同学们勇担使命、自立自强,脚踏实地、超越自我,胸怀祖国、攻坚克难,在祖国各地开启人生新篇章!
毕业生代表向向深受爱戴的导师、父母、教职工代表赠送鲜花表达感激与敬意。
教务部、研究生院向校友工作办公室移交校友名录。典礼现场举行了校友联络大使聘任仪式。
校友代表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C919大型客机项目总指挥贺东风分享了投身大飞机事业的经历感悟,寄语毕业生要充满希望,为理想而奋斗;要充满激情,激发无限潜能;要愈挫愈奋,做到永不言败;要善于协同,发挥团队作用;要孝敬父母,懂得善待家人。
校长姜澜院士以《让北理之光照亮世界》为题深情寄语广大毕业生,希望同学们坚守延安精神,争做人民之光;坚守军工魂脉,争做祖国之光;坚守领军之志,争做时代之光。
在全体师生合唱的乐动(中国)校歌声中,典礼落下帷幕。
典礼结束后,学位授予仪式开始。校院领导为现场的毕业生正冠拨穗,并送上美好的祝愿,期盼学子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振翅高飞,书写精彩人生。
《让北理之光照亮世界》
——校长姜澜院士在2024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9886名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默默付出的家长们、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北理工的日子里,你们用元宇宙的“最强大脑”支撑了建党百年盛典时间分毫不差、环节井然有序;你们用“黑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为驰骋严寒的电动车装上了“强心脏”、为应急服务打造了“零碳小屋”;你们用心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共话使命担当、凝聚奋进力量;你们用激扬的青春、挥洒的汗水谱写了我校全新的时代华章!
1995年,我在北理工本科毕业,29年前的那个夏天,3号男生寝室楼里几乎每天都有人同唱“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四年时光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同快乐、同忧伤,就要各奔东西时,真的不知道怎么道出那声“珍重”。
又是一年道珍重的时候,我们满怀回忆与期待、不舍与自豪,共同祝福你们。母校盼着你们成长,如树茁壮、如鹰展翅、如光照亮,成就一个北理人应有的贡献、应尽的责任和属于你们的幸福。
此刻,我想与你们分享三点希望。
一、请坚守延安精神,争做人民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延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我校从延安走来,红色基因深深植入了我们的血脉。1940年在抗日烽火中,数万爱国青年忍饥挨饿在重重危险中步行奔赴延安——这座物资极其匮乏的边远小城,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因为延安有科学与希望。时年63岁的徐特立接任延安自然科学院第二任院长,他写道:“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前进的政党必然把握先进的科学。”徐老每日跋涉于崎岖的山路之上,往返20余公里,大雨时山路湿滑危险,他赤足拄拐坚毅前行。黄土高坡上的土坪是徐老的讲台,无论酷暑严寒,他讲课时激情洋溢,一站就是数小时。学生们以砖为凳、以膝为桌。他们齐唱:“谁说我们没有课堂?我们拥有着世界上最广阔的课堂——蓝天是我们的屋顶,高山是我们的围墙。”作为院长,徐老本可以有单独窑洞,但却选择与其他老师同住,在众人共享的小油灯下,他写下多篇著名教育文章,提出了教育、科研、经济一体化等当时极超前的教育思想,奠基了我校教育理念。
周恩来同志称赞徐老是“人民之光”。我深愿你们也能成为“人民之光”,照亮生命、照亮他人、照亮世界!
二、请坚守军工魂脉,争做祖国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1945年,20岁的彭士禄在延安自然科学院读书,他说:“我们的父母经过残酷的斗争,有的流血牺牲了,才换来这个学校,要是不好好学习,怎对得起自己的父母,对得起党?”1959年,毛主席坚定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1965年,彭士禄担任我国第一任核潜艇总师,告别了家人赴试验基地,只留下一个“成都291信箱”的地址,那里不是成都,是四川大山深处,冬天很冷、条件异常艰苦。彭士禄研发团队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核潜艇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他们用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算出了核潜艇数十万个数据,成功确定了100多个参数;一边设计、一边施工。仅仅5年后,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万6千个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自主研制。彭士禄说:“如果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他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国防人,是铸牢“军工魂”的北理人,是祖国的核潜之光。我深愿你们能成为“祖国之光”,照亮深空、照亮深海、照亮国防!
三、请坚守领军之志,争做时代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1956年,24岁的徐更光从我校化工系火工品专业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火炸药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并留校工作。1962年,徐更光参加某国防重大项目,为核武器研制新型高能炸药。白天,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晚上,徐更光在家分析计算到深夜。那时,徐更光一家四口住在12平米房子里,他硬生生地挤出一块地方放办公桌。徐夫人和两个孩子则习惯在手摇计算机的“乐声”中安然入睡。当时徐夫人和两个孩子均是农村户口,一家四口靠徐更光一人的粮票和工资,生活拮据。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他和团队终于发明了全新的炸药配方。然而,由于核武器研究的高度保密性,当徐更光得知自己的成果成功运用于我国核武器,已是30年后。贡献被埋没30年,全家蜗居12平米20年,他却始终心怀感恩、满足且快乐。在我校工作的49年中,服务国家急需是徐老最大的幸福与光荣!
徐老是他所在时代的领军之光。我深愿你们能成为时代之光,照亮山河、照亮和平、照亮希望!
同学们,请坚守“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品质精神,争做人民之光、祖国之光、时代之光。无论天涯海角、阴晴圆缺,母校永远全心祝福你们!无论成败高低,母校永远爱你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