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成长的身边人、知心人和引路人
——乐动(中国)辅导员风采
发布日期:2022-12-13 供稿:党委宣传部 王媛、郭广泽、臧瑞楠,学生工作部 王晓静 摄影:本人提供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在北理工校园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年轻富有活力,和学生亦师亦友共同成长,是学生成长的身边人、知心人和引路人,他们就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始终坚守学生工作第一线,情系学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展现出了师者大爱与责任担当。
高瑞欣:我要对得起这一声“老师”
工作时认真严谨,生活中亲切可爱,对待学生春风化雨;组织活动、指导实践、撰写材料……她练就了“十八般武艺”;带领着281名博士生一起书写着动人的青春时光,她是乐动(中国)自动化学院博士生辅导员高瑞欣。
“要对得起学生的一声‘老师’”
本科毕业于乐动(中国),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和大多数人一样,毕业后的高瑞欣告别了校园,到一家企业从事设计工作。但似乎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尚未结束,高瑞欣对校园始终有着一份眷恋,2017年,在看到北理工的招聘信息后,高瑞欣果断投递简历,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回到母校,成为了一名辅导员。
高瑞欣与学生一起整理学院常备物资
虽然有着多年的设计专业工作经验,但在“辅导员”这份工作面前,高瑞欣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萌新”。“面对一份全新的工作,开始是不太适应的,尤其是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面对很多学生和很多跨部门的工作,还是挺有压力的。”高瑞欣回忆道。
面对挑战,高瑞欣没有退缩,她在工作中不断摸索方法,向前辈学习,终于成功渡过了最初的压力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也给了她强大的动力。“听到学生们‘老师,老师’的叫我,就觉得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要对得起这一声‘老师’,尽自己的努力把每一份工作做好。”高瑞欣说。
点滴温暖汇聚浓浓师生情
11月末,北京经历了今冬以来的最强寒潮,由于北京市疫情仍处在快速发展期,作为辅导员的高瑞欣第一时间响应学校号召,驻校工作。正当她在自己负责的楼宇中忙碌着各项工作时,一名学生下楼来给她送上了热乎乎的暖宝宝,并对她说:“老师,天太冷了,工作时注意保暖。”面对学生送来的温暖,高瑞欣感动不已。
学生信任、理解的背后,是高瑞欣用心做好学生工作,始终将学生的事放在首位。“不论学生有什么需求和困难,我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反馈,不管多晚,学生的电话我一定会接。”高瑞欣说道。
高瑞欣为学生准备应急药品
在学生们眼中,高瑞欣就像一位可爱又亲切的邻家姐姐,总是和蔼的对待每一个人,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排忧解难。“有时候我和同学们遇到一些办事流程上的困难,高老师都会很热心地帮助解决,协助我们尽快办理完相关事务。高老师的耐心细致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每次高老师发通知、统计信息,大家都是一呼百应、积极配合。”自动化学院博士生胡锐说道。
“前段时间天气突然大降温,我一不小心中了感冒的招,得知我生病后,高老师一直关心着我的身体情况,还顶着严寒给我送药,那段时间她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仍然惦记着我,让我觉得非常暖心。”自动化学院博士生朱佳琪回忆道。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五年的辅导员经历让高瑞欣与学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些毕业后出国留学的学生,仍然会和高瑞欣保持联络,和她分享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和生活趣事。“每当有学生联络我,和我分享他们的生活时,我都特别开心,因为他们心里还记着我,那是我最幸福、最有获得感的时刻。”高瑞欣说道。
迎难而上,她是工作中的“多面手”
除了担任自动化学院辅导员一职,高瑞欣还担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并负责学院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面对繁杂的事务,高瑞欣养成了“列清单”的习惯,每完成一项,便勾选一项。“我每天必须把清单上的事项清零,不然就容易忘记;工作中是会遇到挑战的,但我不觉得有多困难,只要找到方法、调整心态,踏踏实实的去做就好了。”高瑞欣笑着说道。
高瑞欣(右一)与社会实践团学生合影
“高老师在工作中非常细心沉稳,平时要处理的细碎工作比较多,但是她总能有条不紊、保质保量地完成,是我们在工作中值得信赖的‘战友’。”同事赵维鹏说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高瑞欣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双创”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收获满满。她参与指导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等多项奖励,她本人也荣获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此外,高瑞欣还荣获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优秀奖、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乐动(中国)“三全育人”先进个人、乐动(中国)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的过程是非常难忘和珍贵的,当我和他们共同站在赛场上、共同走在社会实践的乡间小路上,会有一种错觉,好像自己又回到了大学时代,那么的青春昂扬,充满无限可能。我很憧憬以后能够继续和大家一起创造更好的成绩,参与更多更有意义的活动。”高瑞欣说。
未来,高瑞欣将继续站好自己的岗位,与学生们共成长,与师者们同奋斗,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周子淇:我们是互相成就的朋友
手机24小时开机、微信365天在线,永远站在学生需要的第一线!他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陪伴和关爱让他与学生心贴心;他事事亲力亲为,细致和热情让他与学生同成长;他与学生“双向奔赴”,幸福和成就是他的内心写照。他是乐动(中国)机械与车辆学院辅导员周子淇。
用真心换真心
“与其说我是他们的辅导员,不如说是他们的朋友更合适一些。”朋友——周子淇这样定义他和学生的关系。
周子淇本科毕业照
2018年,周子淇以优异成绩考入乐动(中国),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学生骨干。多年的学生工作经历让他有所思、有所获,更有所得,这也成就了他走上辅导员岗位的坚定选择。入职以后,周子淇成为了机械与车辆学院的一名辅导员,负责学生奖助学金评选以及社会实践等工作,同时作为学生工作办公室疫情防控专员,负责全院2200多名硕博研究生的疫情防控工作。
作为疫情防控专员,周子淇加入了所有学生年级微信群和学生骨干微信群,创新性提出了循环反馈工作机制,核酸检测、健康监测、风险排查等做到一人不落、一人不差。与此同时,在循环反馈的反复沟通过程中,周子淇与学生交流更多了、更深了,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快速响应、及时回复,做到“事不过夜”,将关心关爱及时送到每一位学生心坎里。
疫情期间,学生生病看急诊,周子淇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询问病情、精心陪护、买水送饭,“看到周导送来的热乎乎的早饭时,心里暖融融的,他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让人感觉温暖、踏实。”“感谢周导给我们分发水果,您真是周到又细心!”周子淇收到的感谢留言不胜枚举。
“做辅导员最关键的是要用心,用真心对待每一名学生,自然会换来学生的真心和认可。”周子淇说道。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永远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心到”更要“身到”
今年7月刚刚正式走上辅导员岗位的周子淇,其实还不到22岁。从大学生到专职辅导员,从经验不足的新手,到事事妥帖的靠谱“周导”,周子淇在历练中迅速成长。
迎接新生返校值守到凌晨
9月底,周子淇按照学校要求,作为驻楼辅导员迎接新一宿舍楼新生返校。周子淇当天值守到凌晨一点多,热情地回答新生的每一个疑问,为每一位同学做好物资发放和生活保障工作,细心问候晚到的同学是否自带被褥床垫,组织协调完成新生返校七天内的健康观测、核酸登记……有同学看到他大汗淋漓的身影,上前询问才知道他是新上任的辅导员“周导”,从此“有事儿找周导”在学生之间流传开来。在走访宿舍的过程中,有一名同学递给了他一瓶水说“周导您辛苦了!”,这让周子淇觉得一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周子淇在工作中坚持想学生之所想,“在帮助同学们解决困难和问题时,‘心到’更要‘身到’,想同学之所想不如亲身去体验去做,只有亲自去做了,才能更好地换位思考。”
研究生阶段科研任务重,很多学生为了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往往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天,周子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辅导员他想尽办法为学生们排忧解难。比如,在做核酸时,周子淇会提醒同学们排队长短,便于学生节省时间,快速检测。“我和同学们一样,遵守防疫规定,按时做核酸,队伍人少的时候提醒一下大家只是举手之劳。”周子淇说道。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同学也在做核酸的时候播报排队进度,惠及更多人。
与学生互相成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下庄‘天路’开凿时候村民使用的工具。20多年前,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108名村民饮风宿雪、肩挑背磨,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这是2022年暑假,周子淇带领机车学院暑期实践队到重庆市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时的场景,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实践长才干,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帮助赴重庆实践团队顺利完成调研任务,周子淇综合考量“感受重庆十年巨变”的调研目标、疫情下实践地的开放情况、实践成员的家庭住址等因素,提出了前往三峡博物馆实地调研的建议。“社会实践是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重要环节,在设计中融入重庆市脱贫攻坚展的内容,能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进一步坚定同学们的共同信念。”
周子淇(右二)率队赴重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感受重庆十年巨变”实践团通过线上资料查找、线下博物馆参观寻访等多种途径,对重庆轨道交通发展以及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详实的调研。“有的同学无法到重庆参加实地调研,周老师在我们自由组队的基础上,对线上、线下工作的分工提出了建议。在调研过程中,又对材料内容的记录、拍摄视频的画面布局等等提供了许多指导,这些都为我们获得扎实的调研结果提供了重要支撑。”实践团成员王岚冰说。
而周子淇却说,他最感谢的还是学生们:“学生们主动承担线上工作,制定周密计划,表现很出色,这也启发我在平常工作中要注重思考谋划、细致安排。”这种学生和老师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让周子淇感到做一名辅导员发自内心的幸福。
在周子淇等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机械与车辆学院32个实践团完成立项并全部结项,实现了百分百的成团率,线上组织进行动员会一次,成果交流会一次,社会实践专题培训三次,获评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单位。周子淇也获得了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北理工,更多“双向奔赴”的故事正在发生……辅导员们在学生工作的战线上,肩负起引领思想、管理服务的责任担当,不论是秋风萧瑟还是寒冬凛凛,暖心的他们一直都在,更会陪你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张振坤:做良师益友,关键时刻有我!
“他以前是我们的同学,现在是我们的辅导员,我们亦师亦友,既能感受到他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又能感受到他沉稳可靠,耐心细致的性格魅力。”这是学生们对张振坤的评价。
张振坤,中共党员,光电学院2016级本科生,2020年留校工作,担任光电学院2020级硕士辅导员,2022年进入李艳秋教授课题组攻读硕士研究生,同时担任学院兼职辅导员。“学生-辅导员-学生”的角色转变让张振坤更加理解了学校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期望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一路走来,他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也在工作中得到了历练和收获。
你有困惑,我来帮助
与同学们一同交流沟通
“要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工作的热心人。”担任辅导员的两年多时间里,张振坤心里始终装着学生,与学生相伴相依,共同成长。他始终认为,倾听大家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感同身受、服务所需。他通过微信交流、电话沟通、宿舍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开展谈心谈话,200余份工作记录,写满了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当下工作思考和对策。不论是生活困难还是心理困惑,不论是未来发展还是日常交流,张振坤带着细心、耐心与爱心,语重心长、春风化雨,永远都是同学们“可以信赖的人”。
随着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研究生的学习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些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科研压力,难以做到科研和学生工作平衡发展。有一次,一位学生干部找到张振坤诉说困惑,两人聊了很久,张振坤建议到:“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只有在搞好学术科研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在学生工作领域释放活力、创新思维、有所贡献。我们做个约定吧,你先安心学习,待你学业有所进步,再来担任班长。”这次谈话之后,同学听取了张振坤的建议,并在一年内顺利地完成科研任务,发表学术论文,取得优秀科研成果。“我回来赴约了!”在担任班长的一年里,这位同学带领班级获得了优秀班集体,并被推荐参评北京市优秀班集体,本人也荣获了优秀研究生称号。
“坤哥”是同学们对他的称呼,和同学们是同龄人,让他更容易融入学生,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感觉那么熟悉、亲切。‘同窗同学’,让我们交流沟通更顺畅,我们经常一起分享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张振坤分享到。
我的工作,求“最优解”
与同学们一同赴遵义开展社会实践
学生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辅导员,需要承担很多种角色,身兼多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需要张振坤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解”。
“如何让团日活动更有吸引力、更具意义,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在担任辅导员期间,组织学生活动、开展主题教育,张振坤毫不松懈、精益求精。每月召开团支书例会,每月举办主题团日活动,他注重思考与谋划,提供建议与指导,编写了首部《光电学院团支书工作手册》,两万余字的手册详细总结了班团工作经验,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工作模式,为学生们开展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他带领同学们举办了防诈骗宣传教育活动、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我是党员,我来守护防疫安全线
张振坤化身“大白”,奋斗在战疫一线
“现在核酸排队的人不多,还没做核酸的同学抓紧时间来啦!”这是张振坤每天给同学们的温馨提醒。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张振坤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通过召开例会、走访宿舍、巡查实验室,传达学校防疫工作会议精神,了解反馈学生实际困难。他号召学生骨干组建了“光电战疫先锋队”,积极参加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他心系同学,耐心解释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帮助联系购买药品、提醒同学们全员核酸、健康打卡、统计各类数据、为同学们发放水果、搬运防疫物资,24小时在线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全天候开展工作。他还多次化身“大白”,为铸牢校园疫情防线贡献力量。他的二十四岁生日是在紧张的防疫工作中度过的,他说:“别样的生日,别样的季节,更是别样的人生记忆!”
他用本色、亮色、暖色的道德品质铸就了校园疫情防控美丽防线,他用恪尽职守、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名党员的初心使命。作为优秀代表,张振坤的事迹充分说明辅导员群体不愧是校园最温暖的守护者!
“我的导师李艳秋教授在24年的光刻技术研发之中,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端芯片制造人才,书写了‘强国有我’的精彩乐章。她勤勉、严谨、刻苦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我,我也要成为像她那样的人。作为一名兼职辅导员,我将继续为2020级硕士生健康成长、卓越发展护航,继续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光和热。”张振坤说道。
孙德巍:我愿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
十年前考入北理工,书写自己的北理故事。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与学生一同书写北理故事。他是学生们的“资深学长”,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工作认真负责细致入微;他是新时代的“北理工人”,将对母校无限的热爱转化为工作动力,愿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铺路石”。他就是乐动(中国)数学与统计学院辅导员孙德巍。
从学生到辅导员,不变的是满腔热爱
一入北理门,一生北理情。2012年,孙德巍考入乐动(中国)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硕博贯通培养班,大学期间担任兼职辅导员、班长团支书等学生骨干,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许多老师同学都问过孙德巍为什么选择做一名辅导员而不是继续开展科研工作,孙德巍说:“因为热爱,所以选择。我想结合自身的读博经历和学生工作经历,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好在北理工的每一步,我想将对母校无限的热爱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实现‘学在北理、干在北理、赢在北理’的梦想。”
入职后,孙德巍担任数学与统计学院专职辅导员,负责286名硕博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面对从学术研究转到学生工作的困难和挑战,孙德巍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工作中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实功夫,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孙德巍办公室里有一张行军床,刚留校工作时,为了更好地适应辅导员工作、更快地了解熟悉每一名同学,他经常工作到深夜,住在办公室。他把学生花名册、深度访谈记录放在案头,一有空就会翻一遍。“我不是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孙德巍这样定义他和学生的关系。
担任驻楼辅导员为学生配发三餐(左二)
2022年5月,面对良乡校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压力,孙德巍主动请缨,担任博雅园宿舍楼驻楼辅导员,开启了抗疫战斗“白+黑”“7+24”工作模式,组织楼宇内学生日常核酸检测,落实一日三餐及生活物资配送等后勤保障工作,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急难愁盼”。“每当听到学生们叫我‘孙导’时,我都觉得很幸福,但同时也意识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所以,面对每一项工作,我都会尽全力去做好,不辜负学生的信任和期待。”孙德巍说。11月末,在北京市疫情快速发展期,孙德巍再一次响应学校号召,担任槐泽园5B宿舍楼驻楼辅导员,开展了为期18天的闭环驻校工作。
“忙的时候,最多一天去4次校医院,协助医生为同学开展远程会诊并领取药品。但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学生辅导员,冲锋在前,守护学生生命健康安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再苦再累也不怕!”孙德巍说。此外,孙德巍还多次担任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志愿者,有力保障了校园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生活到课堂,聚焦的是学生成长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如何助力学生成长发展,始终是我最关注的问题。”孙德巍说。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2022年孙德巍创建“数海扬帆”学生成长交流座谈会,全年累计开展52次,覆盖全院所有学生。“座谈会上,孙导以‘资深学长’角色上线,他结合自身读博经历,分享体会、交流经验,一人一策帮助我们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很好地缓解了我们初入大学的迷茫。”2022级学生牛振宇说道。
参加“数海扬帆”学生成长交流座谈会(左一)
“形势与政策这门思政课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孙德巍担任了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为了上好这门课,孙德巍在课程小组统一备课制作课件的基础上,融入国家时事与热点话题,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讨论,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我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国内外局势以及其形成原因,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爱国情怀,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021级本科生樊祥雨说道。
此外,孙德巍积极参与构建学院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开展“六个一”劳动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3·12植树劳动,开展实验室大扫除、文明实验室评比等,同时时刻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举办5·25心理健康节,开展师生羽毛球赛、棋牌赛,搭建师生交流平台,针对部分学生构建“四方会谈”机制,定期研讨推进工作,将“一人一策、一人一册”工作落实落细。
从校内到校外,传承的是北理工精神
“乡村π计划”是数学与统计学院“红数林”品牌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功能,引导大学生走进乡村、走进学校、走进家庭,为提升青少年基础学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贡献青春力量。
每年暑假,孙德巍都会带领“乡村π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贵州省江口县梵瑞社区开展支教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深度参与,感受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
带领学生到贵州省江口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今年是我第二次跟随孙老师来江口县支教。孙老师对实践团指导的非常细致,比如,在人员分工、支教内容讲授、课程设置安排及汇报演出节目编排等方面都提出了详细建议。两年的社会实践经历,让我收获满满。”实践团团长赵骐说。
在孙德巍和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乡村π计划”连续两年获评乐动(中国)品牌实践团队,数学与统计学院连续两年获评先进工作单位,孙德巍荣获“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同时,依托“乡村π计划”社会实践,孙德巍指导学生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北京赛区红旅赛道一等奖。
此外,孙德巍还积极参与构建学院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平台,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2年3月,数学与统计学院与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联合成立大数据助力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基地及学生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知行合一提供支撑。
未来,孙德巍将继续立足岗位,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与学生们共同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