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师者】胡程:“程”势而上,勇攀高峰!
发布日期:2024-04-01 供稿:党委宣传部 崔雨涵 摄影:李达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他是国家级领军人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他是科研“跨界者”,是科研和书本的“翻译官”,他致力于培养成果“既上书架又上货架”的学子,他是信息与电子学院教授胡程。
200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的胡程,被著名雷达专家、学界泰斗毛二可院士带领的新体制雷达与实时处理团队的文化和平台深深吸引,毅然北上进入乐动(中国)进行硕博阶段的学习,主攻精细测量雷达信号处理、生物探测雷达系统与信息处理等。自2009年留校至今,胡程在领域核心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担任多个专业核心期刊的编委,学术科研成果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我的科研成果既跨领域又跨方向”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作为北理工的“雷达人”,胡程潜心攻关,支撑他走过来的是为国铸器的铿锵誓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专家学者断言,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因为复杂的机理问题,难以实现。“做科研就是要挑战极限”。在这条充满荆棘的科研道路上,自学成才、实践出真知和资源转化,是胡程的三大法宝。为了完成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成像机理论证,他自学大气物理和轨道动力学知识,阅读相关论文近百篇,“这既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也是对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挑战”胡程总结道,他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手写数学公式推导,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在这种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下,胡程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虫子那么小,如何认“敌”于千米之外?若用传统方法,要在这样距离上实现毫米级的测量精度,雷达带宽得达到150G赫兹,以现有的雷达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团队选择了“曲线解题”——间接探测。一共用四台雷达,包括一台天线口径达2.5米的相控阵雷达和三部2.5米天线口径的多频全极化雷达,一起锁定一只虫子。当问及胡程为什么选择探虫雷达作为研究方向时,他给出了最朴实的回答——“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农民的儿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然而跨方向的科研之路并非易事,为了追寻“虫迹”,团队成员们从内蒙大草原到渤海之滨,再到云南澜沧,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在四十度的高温下或凌晨,面对几十万只昆虫也是家常便饭。如今,在山东省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综合实验示范基地中,机敏的“雷达眼睛”,如同“防护铠甲”,日夜守护着粮食安全。
胡程与学生在云南开展实验研究
“持续的创新”是胡程的座右铭。对胡程而言,他一直在从事跨领域的研究,如同拼图一般,将不同领域的碎片拼凑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而创新思维与持续学习这两项能力,是他在跨领域研究中战无不胜的武器。
“一定要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怎么用”
“研而优则教”是胡程走上讲台的初衷。作为在科研一线奋斗近二十年的胡程来讲,初登本科生讲台就遇到了比科研困难还“棘手”的难题——主讲《信号与系统》专业课。这门课被称为本科生信号专业领域的“敲门砖”,对于本科生是一次重要的学术启蒙,它不仅是深入学习信号与系统理论的起点,更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关键钥匙。没有本科生教学经验,对课程不熟悉,让胡程倍感压力,“从我最熟悉的做科研方法入手,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在确定了方法后,胡程便开始了调研,“国内主要教这门课老师的课件大部分都被我找到了”,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从理论推导到实验操作,胡程认真观察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教学方法,根据北理工学生特点,融入自己的讲课风格,总结出1000多张最适合、最有效的教学ppt,尽展“课比天大”的决心。“胡程老师由浅入深,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这门课活起来了!”“胡氏绝招”获得了本科生的一致好评。
来到胡程的办公室,一股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其中不同版本的教材与《雷达手册》等经典著作尤为显眼。“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胡程一直将这句话铭刻在心。在课前,他会列好讲授大纲,保持上课清晰的思路,也会课后与学生积极讨论,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并及时改进授课方法。
“科教融合,学术育人”,胡程结合自身的科研特色和优势,将科研工作中掌握的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反映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运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以科研反哺教学,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真正的问题。“相关运算原本在课本里是纯数学计算的问题,但是我把它和雷达的匹配滤波相结合,让大家了解课本上的公式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此外,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他一直承担着全英文《雷达信号处理》课程的重任,帮助研究生们用英文构建雷达知识体系。
胡程与学生们在一起
“下一阶段,我计划结合课本设置不同难度的实验题,让同学们像玩游戏升级打怪一样,逐步了解雷达领域的知识,并选拔做科研的好‘苗子’。”通过和其他老师交流沟通以及学生的反馈,让胡程对教学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制定了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计划,“我希望在教学方面,和学生们一同学习成长。”胡程说道。
“要培养独立创新人才”
胡程特别注重团队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要求他们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紧跟最前沿的科研;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把科研落地,还要拥有国际视野。“胡老师很擅长抓住科研中偶然的灵感,并将它落地,让科研发挥它的价值。”他的学生李佳祎这样说。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胡程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一是细致引入门,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帮助他们在思维方式、学术能力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实现升级。其次,胡程非常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他深知,一个正确的科研观对于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学术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是以身作则,他的办公室永远为学生敞开。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上的开放,更是他心态和精神的体现。无论学生何时有疑问、需要帮助,或是想要交流学术想法,都可以随时找到他,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在多年跟随胡老师的学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胡老师不畏难题,勇于突破创新的拼搏精神,他就是我们团队的‘定海神针’。”胡程的第一批博士生、现为乐动(中国)副教授的李元昊这样说道。他坦言高轨合成孔径雷达测量项目面临的是业内公认的难题,“但胡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探索创新方法。他以身作则,长期往返于全国多地开展验证实验,尝试利用导航卫星开展创新验证,最终带领我们突破了这一难题,助力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成功立项。”团队中的每一位学生,从胡程身上看到的是一个科研人员应有的科研精神和内心信仰,是他们成长路上的精神养料。
“在这次实践中我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雷达昆虫学研究的信念,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青春。”博士研究生姜琦说道。2023年的寒假,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乐动(中国)“虫口夺粮”社会实践团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昆虫雷达实时监测害虫系列实验,为智慧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一项目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金奖,这是胡程立足学科特点,强调“以赛育人”培养理念下的成果。
“在全国布昆虫、鸟群预报网”“与全球领域内专家学者建立联系”“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谈到未来规划,胡程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作为第三代“雷达人”的中坚力量,他“程”雷达之势而上,在雷达型号处理领域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