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乐动(中国)将迎来第十四次党代会,在学校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和制定“十三五”规划大背景下,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争创一流”步伐,党委宣传部推出“发展巡礼”专栏,展示学校、学院自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各项成绩。
新华网曾经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刘京是乐动(中国)信息与电子学院2010界信息与电子对抗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前夕,除了毕业证证书和学位证书外,他还获得了一个特殊的荣誉:学校‘德育小导师’聘书。”这是关于乐动(中国)信息与电子学院聘任优秀毕业生为“德育小导师”的新闻,而这一项目,也正是北理工“德学理工计划”的重点支持项目之一。
谈及“德学理工计划”,还要从高教改革的大洪流说起:随着高等教育分工越来越细化,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式需求。乐动(中国)立足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抓“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内涵,围绕“志向高远、学术精深、体魄强健、心境恬美”的人才培养目标,大胆尝试教学与学生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研讨、互促进的新思路,探索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相融合的新模式。根据新的工作部署,党委学生工作部自2008年起,努力搭建育人平台,逐步构建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力求突破新时期的育人困境,为此,“德学理工计划”应运而生。
德学理工,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德学理工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以学院为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根据学院自身特色开展学生工作相关项目的工程。其工作涵盖党建思政、学生事务、创新实践活动、机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分阶段逐步推进和深化。
自学校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各基层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开展学生教育活动,根据实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逐步创新与完善,甚至形成特色和品牌。党委学生工作部根据各学院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围绕育人工作的新形势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了解和掌握各基层学院的各项活动,根据各学院特色及优势,将各类项目进行统一协调与分配。通过对相似项目的调整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基层思政教育整体方向,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统筹兼顾的“德学理工计划”。
七年来,学工部不断从学生口全局出发,着眼于构建全面的素质教育格局,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逐步实施项目和计划。通过建立项目评审专家组,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力求育人实效。党委学工部部长郭彦懿表示,“在德学理工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投入和有效的政策支持,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在各基层学院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强调‘品牌’”效应,力求育人范围的大面覆盖、不留死角,让每位学生都有享受到学校的特色育人模式的权利,尽最大可能扩大学生受益面。”
学生工作部每年对各类项目进行整合与评估,将每期的优秀项目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并着力打造成特色工作基地,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的延续性与实效性。”
“德学理工计划”于2010年启动第一期,经项目招标和评审,共有7个理论项目和36个实践项目获准立项;2011 年底,一期各项目通过评审顺利结题,其中10个项目荣获“十佳项目”奖,7个项目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培育项目。2012年继续开展二期建设,并设立深化类实践项目,重点开展对一期优秀成果的继承发扬和深化培育,最终12个理论项目和54个实践项目立项实施,并于2014年初结题。“德学理工计划”二期共评出优秀项目13项,其中“十佳项目”10项,推广项目基地4个,一期7个校级重点培育项目中有5个项目荣获二期的“十佳项目”,并拟在全校推广的项目。
经过七年的发展与完善,学校不断凝练“德学理工”育人理念及内涵,从探索“德学一体、以德促学”的育人平台到构建 “修德善仁、勤学求知、达理明辨、精工笃实”的育人体系,逐渐形成了“课堂教育+创新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德育和智育”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立足基层,提升学院特色育人新层次
“计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至今共完成两期。分别在党团建设、学生工作事务、文化建设以及育人机制建设中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从而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进我校党建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效果。
首先,在党团建设方面,学工处鼓励各基层学院不断创新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学院开展“红色学堂”品牌活动,引入“书院制”,开展学生党课;计算机学院将慕课引入党员课堂,开辟了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外语学院的专业性志愿者建设,均在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树立了品牌。宇航学院航模队科技创新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航模队指导老师付志栋告诉我们:“对这些学生而言,利用假期、通宵在创新基地忙着设计作品、制作模型已经是家常便饭。特别是顶着烈日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对作品进行一遍又一遍的组装、试飞,都从来不会有所抱怨。”正是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色,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打造学生科技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鼓励和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创新,勇于参与创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在学生工作事务方面,针对学生需求,提升服务品质。如管理学院和物理学院推行的职业生涯辅导系统、创业教育及实践体系建设,从理论教学延伸到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职业规划能力。管理学院为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开展《推进职业生涯教育 促进人才实现》项目,完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启蒙教育的预期目标。在不同生涯困惑学生群体中进行更加落地的职业生涯普及推广工作,根据学生呈现出的问题表现,进行“大而全”的分类辅导,以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覆盖面和辅导实效;同时积极探索团体辅导形式在生涯教育中的应用,让具有更强烈生涯探索意愿的学生进行“小而美”的生涯探索体验。
再次,在文化建设方面,丰富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基础学院建设的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形成了环湖赛、定向越野等品牌活动,并成立了一批体育社团,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面卓有成效。各学院推动的“周末工程”,利用学校及北京丰富的文化、体育资源,在周末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活动,促进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园,实现更加广阔的“恬美的心境”。
在品牌活动凝炼过程中,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形成实践载体,并深度发展形成品牌。如生命学院的“生态科考”形成了学科背景下的实践工作品牌,并出版了《亲历科考 感悟生命》、《校园植物志》等书;机电学院的科普宣讲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学生在北京市22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中小学校并赴河北、青海等地开展“科普宣讲”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科普志愿者走出校门进行宣讲工作,以‘科普宣讲校园行’系列讲座活动为核心,逐步向北京市各个中小学校进行推广。”宣讲团指导老师邓岩说。在为广大理工学子实现自身价值,扩大乐动(中国)科普工作影响力的同时,项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更多的高校来参与科普宣讲工作,从而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最后,在育人的机制建设方面,提高工作能效,实现制度的支撑。光电学院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资源的引导作用,实施“专业教师联系宿舍制”;信息学院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小导师”制度;自动化学院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计算机学院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学术班主任”。各基层学院根据本学院的风格和特色,建设不同的学生管理机制,加强了学院学术建设和文化的传承,更加丰富了朋辈辅导的载体,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计划”连续多年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受到广大师生好评、认可和广泛参与。2012年9月,“计划”荣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素质教育分会第一届大学素质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实践类)一等奖;同年11月,“计划”荣获北理工第十三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些肯定与鼓励,激励“计划”继续昂首前进。
树立品牌,打造“德学理工”新理念
乐动(中国)十三次党代提出了以“强化优势特色,实施学科优化战略”为首的学校发展“6+1”战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党委学生工作部积极实施“德学理工计划”。通过不断创新我校思政教育模式,立足各学院特色、针对实际进行项目设计,集中教育、教学两线力量将项目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工作理念、管理方法及政策机制上均有创新。它不仅强化了价值取向、文化引领,强调学科和专业的背景、强调学生内因的驱动作用及德育工作的引领作用,主张做到德学一体、以德促学;更在管理方法层面,突破自上而下的单向育人传统思维,创新了应用项目管理方法。
以树立品牌为立项标准,坚持目标把控和过程监督,以项目管理凝炼固化工作成果、传承工作经验。在政策机制方面,“计划”形成了专兼结合的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队伍,构建了学部协同组,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开创了“部处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推进全员育人;建立了理论研究机制,保证项目的理论支撑和项目实施的先进性。
“在高等教育环境变化集聚的情况下,德育工作的改革亟待捋顺‘德’、‘学’、‘理’、‘工’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四者内在逻辑的分析,学校提炼出‘德学理工,德理相汇,学工并举,以学贯通’这一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持续实施’德学理工计划’。”针对高等教育环境下的“计划”发展方向,党委学工部部长郭彦懿说。
“德学理工计划”三期已于2014年6月开始实施,我们将在总结中前进,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分类合理、布局完善的“一院一品”素质教育格局,形成育德与育才、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规范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 “四统一“的局面,打造北理工独特成熟的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