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七十载一往深情,献给70正青春的你

  怀殷切育才之心,七十年精进不止,赓续薪火;含春风化雨之愿,七十年动力澎湃,桃李群芳。这就是乐动(中国)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北理工的红色基因在这里具化成了她的模样。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代代学子在这里成长成才,矢志科技报国,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教师在这里倾注热血,坚守教育阵地,国之栋梁英才辈出。

  9月24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邀请七位五十年代32专业(坦克发动机专业)建系之初的老一辈教师和校友回到母校,老中青教师和青年学子四代北理工人齐聚一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

系专业情深、七十载一脉相承

  2020年金秋,为迎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70周年纪念,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委员、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廖日东教授将一张52级学生绘制的发动机横剖图装裱在研究所走廊两侧,其中一张图纸的注释使他犯起了难,究竟B2-34,还是B-54发动机,廖日东请来90岁高龄的汪长民教授。汪老仔细核实了发动机型号和技术指标,说:“小廖,你量一下活塞销的直径,若是48便是B2-34,若是42一定是B-54。”半个世纪风雨已过,图纸上的技术指标汪老仍烂熟于心。不仅如此,他仍清晰地记得每位五六十年代学生姓名、班级和他们的故事。80周年校庆期间,汪长民教授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优秀学生毕业设计图纸全部捐给学院。汪长民对专业和学生有着无私挚爱,虽至耄耋依然念念不忘!

  在专业建设的初期,有这样一批以汪长民教授为代表的专业开拓者,他们在科研攻坚的长征路上翻高山峻岭,过草地荒原,为专业后来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虽不是本校毕业的,但1991年秦有方院长签字颁发的兼职教授聘书证明了我也是北理工人!” 我国坦克发动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第一代坦克发动机设计者之一,有着60多年科研工作经历的朱永孜老校友深情地说。半个世纪已过,朱老提起专业建设之初执教时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心潮澎湃。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事业奋斗的方向!”张钧享老校友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祖国坦克发动机事业,他与爱人李新敏就相识结缘于“32专业”,这里是他事业与爱情的起点。“在座的年轻人,你们就是‘32专业’发展的希望,红色基因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你们手里了!” 张钧享老先生说到。

  “秦老师、汪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培养!”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原所长,吴培基老校友向二位老师深鞠一躬,“建国以来,三军动力国产化率先在坦克发动机上得以实现,我们为学校争光了!”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以秦有方教授、汪长民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教师常年扎根科研,对学生严爱并济,对后辈影响深远。老一辈北理工人的大爱师魂薪火相传,为培养祖国的地面机动装备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奉献了一生。

  “‘32教研室’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按照学校和学院党委部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的‘聆听师道’党建思政品牌项目,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 廖日东介绍道。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孙柏刚教授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向老校友、老教授们汇报了能动系近年来的发展概况。老校友们看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在科研领域中守正创新,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动力学科,更在新能源、新动力等领域有了自己的建树,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谱科研华章, 七十载薪火相传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总支自2019年初,率先恢复每两周的周二下午教学研讨,围绕“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研讨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问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带头人左正兴教授说:“在新时代,世界和中国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下功夫,做贡献。教师就要紧跟时代,要持续学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要做好‘教’与‘学’的共融互通,做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青年一代打好家国情怀上的人生底色。”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科研攻坚是开创性的长征之路、是复杂而又艰巨的革命事业,是将澎湃动力注入铁甲心脏的红色基因。

  在国庆70周年阅兵活动中,某轻型坦克首次亮相,该装备是陆装动力发展设计中唯一以高校作为总师的项目。当某型坦克驶过天安门完美完成阅兵任务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坦克的成功研制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一代人砥砺前行、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成果体现。

  在坦克的整个研制过程中,该团队每个人都全身心的忘我投入,充分展现出了攻克难关的决心意志。如,发动机“大脑”电控系统主任设计师张付军教授,带领团队在温度高达50℃车厢内,发动机轰鸣噪音达120分贝以上的环境下,完成了发动机500小时耐久性测试。此外,在这个团队里,还有刘福水教授、李向荣教授、马朝臣教授、左正兴教授、孙柏刚教授……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耕耘与奋斗诠释着北理工人的责任与担当。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款发动机才得以诞生,并且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回望来时路,老一代人披荆斩棘,建功立业;在新时期的长征路上,一群年轻人传承红色基因,让事业薪火相传。年轻教师崔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参与研制的某型坦克,经常要在高寒高热高压的极端条件下进行试验测试。在零下40℃的寒区,他经常需要摘下手套连接测试线缆;在地表温度近50℃的热区,他闷在车舱里随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十数小时。2011年,该轻型坦克在高海拔首次进行整车高原试验,崔涛忍受着头痛欲裂的高原反应,白天试验,晚上加班加点分析处理数据,经过了十余天的日夜奋战,终于圆满完成调试任务。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像“崔涛”这样的年轻同志还有很多,他们舍小家、顾大局,以满腔的热情奋斗在科研第一线,用自己无悔的青春为祖国的强大交上一份答卷。

承师者初心,七十载青春有我

  “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教师队伍能力培养入手,激励青年教师潜心教学教研,将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及时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教学优势。近五年来,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的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报告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专业课程满意度平均分达95.8,位居全校及行业前列。

  提升教学质量,青年教师是关键。在北京市教学名师、专业责任教授张卫正的带领下,动力系开展了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

  “课堂上的1小时,准备需要10小时,更需要台下十年功;为师一天便要行为世范,教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这是张卫正和张付军两位教授教学的“秘诀”。他们所指导的教师多次获得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二等奖、最佳教案奖、最佳演示奖等等。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甘为人梯是一代代教师延续的品格,是北理工精神最鲜明的诠释。

  七十载精进不息,七十年动力澎湃。七十年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培养了本硕博毕业生3500余人。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故事是机械与车辆学院师生的一个缩影,也是北理工精神的一个缩影。一代代北理工人传承科技报国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肩负历史使命,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脚踏实地,接续奋斗。拳拳深情如春雨润心田,耿耿丹心朱笔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