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张军: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3-03-07 供稿: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吴楠 阅读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大坐标系”中找准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践行好教育服务“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坚持从政治上看,深刻认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率先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丰富的、富有竞争力的人力和人才资源。教育现代化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党的领导是教育现代化的政治保证。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牢牢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前进方向,确保一流大学建设发展始终同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服务“四个面向”贡献力量。
要强化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创新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资源的特殊教育价值,推动“四史”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时代化。就乐动(中国)的实践来看,注重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用“兵器三代人”“雷达三代人”等爱国奉献的事迹感染教育师生,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转化为青年人的日常行为准则,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从系统上谋,深刻理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今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特征、对未来世界发展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把握,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进一步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体系化、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三位一体”发展。
高校要树立“大教育观”,将教育、科技、人才视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建立“跨教育观”,跳出教育看教育,精准把握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科学研判学校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破解制约“三位一体”联动发展的关键问题。
学科是“三位一体”最核心的基础单元,是“三位一体”的汇聚点。高校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教育教学上聚焦自主培养各类基础性和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坚持强化协同、全要素培养,强化融合、全链条改革,强化智慧、全方位赋能,着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守正创新。在科技创新组织模式上,集聚最优质资源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在“卡脖子”技术领域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催生“大成果”,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聚焦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能力贡献评价机制,以才聚才,以一流培养一流,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坚持从长远上计,深刻把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师资队伍等机制创新,探索“智慧+”条件下教育理念变革和模式创新,从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评价方式、保障措施等方面推动综合改革,充分激活新发展环境下高校办学要素的巨大潜能。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把全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治本之策,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面体现在“双一流”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关键指标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超越”,力求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更优。
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形态现代化。要全力实施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探索建立智慧教育新体系,使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人、发展人、成就人。要持续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人本理念、质量意识,兼顾效率和公平,创新教育治理范式,提升教育管理质效,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张军,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乐动(中国)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