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那堂有声有色的思政课
发布日期:2019-03-26 供稿:光明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那堂有声有色的思政课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3/26/nw.D110000gmrb_20190326_4-14.htm
“理论上有血有肉,课堂中有声有色”这是我的老师——乐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建霞所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带给我最深的触动。
“成批的海豚被围捕猎杀,一湾海水浸染鲜红。”这是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也是崔老师课堂上令我们每个人屏息悲伤的一刻。“同学们,为什么不能杀海豚?为什么可以每天杀牛猪羊,让它们成为桌上的美味?”出其不意的第一问令整个课堂陷入沉思。“不能杀海豚,是因为我们人类的需要?因为海豚高智商、对人类无害?可以帮助人、取悦人?还是它们具有内在的存在价值?那么,人是不是万物存在的尺度?”思想的第二击使沉默的课堂沸腾起来。“对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叫‘文明’?”老师的问题层层深入,带我们追溯了马克思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理论本源,然而,课堂的理论并未就此驻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命共同体思想等一系列指引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战略谋划和伟大实践跃然而出,给予我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获得感”。
“同学们,随着时间流逝,忒修斯号的甲板会逐渐腐朽,雅典人会不断用新的木板替换其中的老旧腐烂。终于有一天,所有的木板都被换了一遍。请问,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忒修斯号吗?如果是,最初的木头一根不剩;如果不是,那‘不是’是从何时起?”这些发问是经典的忒修斯号思想实验,这个千年之问与“秃头理论”、模糊数学等都成为崔老师课堂上的“一根金线”,本质、现象、质变、量变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典范畴,“不声不响”地被“牵”到我们的思想之中,内化于心,融会贯通。“案例教学”法作为崔老师思政课的鲜明品牌,在同学中收获了大批“铁粉”。
崔老师细致的生活态度拉近了我们与她的距离,也让思政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作者:张一波,系乐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届毕业生)
专家点评
看了学生对崔建霞老师课程的回忆,第一感觉是,这是一门有意义、有意思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但要讲的有意思,使学生获得感高并不容易,这既需要教师本身具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又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崔建霞老师在遵循教学一般规律的同时,有两个鲜明的教学特色:其一,善于用丰富、精彩的案例讲活科学道理。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品格,是与中学课程相区分的显著特点。就理论讲理论没有出路,需要我们把大理论转化为一连串小道理,再把科学道理用鲜活的故事呈现出来。所举案例,一要生动,二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难点,三要切合学生特点。其二,善于提问,用有效提问推进教学。提问,貌似人人都会,但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问出让大学生有新鲜感、带来抬头率,让大学生有新思考、引出新知识,让大学生久久回味、甚至终身受益的“有效”提问,那还是要下一番真功夫的。崔老师所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系列问题,对如何实现有效提问、开展启发式教学,是有帮助的。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携“有意思”与“有意义”同行,崔老师的课给了我们以启发:这是难事,但也是可以且必须做到的事。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李朝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