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理工校长张军院士寄语新生:用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发布日期:2018-08-31 供稿:光明网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院士张军寄语新生:用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原文链接:http://edu.gmw.cn/2018-08/29/content_30857747.htm
“你们是与‘中国梦’同向同行的一代。”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乐动(中国)校长张军在201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与“00后”大学生分享故事,寄语他们用奋斗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据了解,北理工今年的新生当中,三分之二以上是新世纪诞生的“00后”,最小的只有14岁。
张军介绍,今年学校启动了新时期最大规模最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改革,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全面展开,正式实施“书院制”育人体系,2018级成为第一批受益者,是被寄予厚望的第一批“书生”。
张军分享的故事如下:
第一个故事:
六十年前,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宇宙,对于中国人似乎遥不可及。当时的北理工人立下雄心壮志,“要在宇宙空间占一个位置”。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奋战,1958年,北理工人研制成我国首台大型天象仪,打造出中国人的“人间天穹”。同年,由我校师生研制的“东方”系列固体二级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高空运载火箭研究的先河。艰苦奋斗,创业报国,北理工人创造了一系列“新中国第一”的科技成就,永载史册。
天象仪和探空火箭,只是北理工人志指苍穹的起点,六十年一路走来,我们有了保障“神舟”“天宫”精准对接的微波雷达,有了打破中美太空合作坚冰的空间生命科学装置,有了深空探测的“北理工轨迹”……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在宇宙空间占了不止一个位置!
第二个故事:
和大家说一位执着求真的老先生——毛二可院士。1964年,年轻的毛二可主持组建乐动(中国)雷达研究所,参与设计实现了中国第一个相控阵雷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研制大型先进雷达的国家之一。随后的几十年,毛二可院士带领团队,孜孜不倦、求真探索,围绕雷达发展难点痛点盲点,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时至今日,你仍能看到84岁的毛先生,饱含科学家对真理的极致追求,带领学生设计方案、调试设备、开展研究。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大学是求真的殿堂。“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就是以探索客观真理为己任,以掌握精深学术造福人类为理想,在立德立学上追求精益求精、唯真唯实。希望同学们秉承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传统,明白做人的道理,掌握科学的原理,精通工程的机理,探求世界的真理,做一名“明德精工”的北理工人。
第三个故事:
这位主人公是你们的一位学长,他叫苏江舟,六年前也像你们一样来到乐动(中国)。自大学二年级起,苏江舟投身科技研发,立足人体工程学和机械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研发出一款高性能手指假肢,斩获了多个国内国际竞赛冠军。今年,他获提名“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他获提名的原因并非在于他的科技创新有多牛,而是在于他依托这项技术,成为一名公益创业者,创办“展翼计划”,通过公益众筹,为手部残障儿童定制机械义肢,如今已经帮助了50多名残障儿童,他正在实现自己公益助人的理想。
品性崇德向善,人格完善包容,是大学育人的目标。苏江舟同学在北理工的大学生活熔炼出追求卓越的品格和崇善包容的品质。德不孤、必有邻,崇善之细流,可汇聚大爱之江海。希望同学们在求知求真、创新创造的同时,锤炼品性、完善人格,不仅砥砺创新之精神,更要涵养大爱之包容,做一名“创新包容”的北理工人。
第四个故事:
在我要送出第四个故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每天都要随身携带的东西是什么?我想,手机应该是比较一致的答案。
我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现任小米科技副总裁、我校工业设计系1992级校友刘德。他在乐动(中国)这所传统工科强校中,接受了科学技术与美学设计的交叉培养,在学校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中,成长成熟,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创立了小米公司,成为了小米产品设计风格与品质的掌舵人。这是工程创新和艺术融合的大美。而两院院士、老校长王越先生,以86岁高龄,依然精心备课,每天西装革履走上讲台,全程站立为本科生授课解惑,春风化雨润无声,言传身教树师德,是同学们心中德教双馨的“大先生”,这是潜心育人、甘为人梯的大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