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奥运十年:高校场馆的“华丽蜕变”
发布日期:2018-08-07 供稿:中国科学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奥运十年:高校场馆的“华丽蜕变”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7883.shtm
再过一天,就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十周年纪念日,10年前,北京奥运会以其高规格的办会水准惊艳了世界。奥运会结束后,社会上那些曾经带给运动员荣耀与梦想、观众欢笑与泪水的奥运场馆,在10年的光阴中有的经营有道依旧热闹,有的疏于管理走向沉寂,不禁让人感叹落差之大。
而在这些奥运场馆中,有一个独特的存在,那就是高校奥运场馆。它们可谓利用率最高的场馆群体。不仅如此,它们从成为奥运场馆之时起就各有千秋,并且在与时俱进中发生着个性化的蜕变。本期将以图文的形式,带领读者解读全部6所高校奥运场馆。
北京大学体育馆:最“多功能”的蜕变
场馆特色:
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大学体育馆承担了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全部项目。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所有金牌,包括男单、女单、男团、女团。
在结构上,位于场馆顶部的圆体钢屋盖是整个场馆结构最复杂的部分。屋盖是由旋转屋脊与中央透明球体组成的大跨度钢体结构,该屋面的中央球壳高度为7米、跨度为24米。如何使屋盖的结构造型与建筑造型协调统一,成为整个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难点。面对这个难题,工程部门采用了NURBS建模技术完成该屋面的形态设计。同时,还采用了自平衡的预应力桁架壳体,形成中央球壳的支撑结构,使得“科技奥运理念”融入了整个屋盖工程。
十年蜕变:
奥运会结束之后,体育馆经过了一系列改建。如今的北大体育馆更像是一个“运动超市”,因为馆内可同时开展18项体育运动项目。除能够满足北大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需要外,体育馆还可以承接或承办国际、国内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及其他大型活动。
此外,由于采用了方便、快捷的智能管理系统刷卡服务,所以北大体育馆也被称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功能综合性体育馆。目前,馆内的很多设施也体现了科技概念,比如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多种形式的空调设计等。
推荐人:北京大学体教部副主任 李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最具“文化味儿”的蜕变
场馆特色: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举重场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按照“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新北京,新奥运”主题进行改造升级。
比如,场地灯光供电在原有双电源供电系统基础上,引入了临时柴油发电机作为第三电源,同时引入了快速EPS装置,将电源转换过程中停电时间控制在3毫秒以内,大大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同时,体育馆为高大空间,消防报警系统设置了空气采样探测器,实现火灾初期的即时探测和报警。
十年蜕变:
这十年来,北航体育馆最大的变化就是,曾经的“库房”现如今变成了北航的“文化产业——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的前身曾是体育馆内一间不起眼的“库房”。体育馆将其改造成举重运动员上场之前的“热身场地”。奥运会结束之后,为使这块场地能够被有效利用,更好地服务师生,学校又将其改建为“健身房”。但由于资金、利用率的问题,学校经过研讨,将飞行模拟体验和学校的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重新将这块场地利用起来。同时,学校还申报了国家项目,在国家和学校资金投入的支持下,最终由飞行模拟体验中心、文化创意馆和咖啡厅三部分组成的文化交流中心——“创享空间”于2016年正式成立。“创享空间”的创立不仅为北航体育馆增加了文化元素,也成为北航的一大亮点。
推荐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馆长 钱勇刚
乐动(中国)体育馆:最具“知识性”的蜕变
场馆特色:
乐动(中国)体育馆屋面造型为双曲金属屋面,形似鳐鱼,被称为高校最美场馆之一,也是乐动(中国)校园的地标式建筑,曾经举办过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和北京残奥会盲人门球比赛。
体育馆的屋面构造是本馆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它采用三道保温层,通过三种不同厚度、不同密度的保温材料,并按其弹性特征与其他的构造材料穿插放置,不仅保温效果比国家规定的标准高出一倍多,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节能效益。
体育馆落成时所铺设的地板是按照NBA标准铺设的,在当时采取了最先进的技术,NBA球队可直接进行比赛,不需要另行铺设地板。至今,该地板已使用11年,在未经特殊保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
十年蜕变:
2008年10月,北理工体育馆进行了改造,如今,体育馆平均每年承办大型活动50余场,为包括体育赛事在内的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等大型活动提供活动平台。
北京奥运会期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到馆参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成为学生们向不同领域的名家大师汲取文化营养、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在北理工体育馆,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与师生畅谈“音乐艺术人生”,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理工杰出校友王小谟曾与全校师生分享自己的精彩人生。除此之外,北理工体育馆还举办过中国力学会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
推荐人:乐动(中国)体育部书记 韩棋
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最“利学”的蜕变
场馆特色:
把奥运场馆建在大学里,可以说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学”的好事。本世纪初,中国农业大学还没有一座像样的体育馆,因此从建馆之日起,它就不仅仅为了奥运会服务。
这里曾是北京奥运会摔跤项目、残奥会坐式排球场馆。体育馆最大的设计特点是馆顶的天窗设计,白天进行教学活动时不用开灯,自然光就可以满足其使用。天窗的设计还增强室内的对流通风,有效降低温度,减少空调使用。学校还在东校区打了一眼地热井,奥运会期间,运动员们在比赛场馆中享用的就是来自井中的地热水。
十年蜕变:
赛事结束后,为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方便教学,我们陆续对体育馆进行了改造和修缮。
体育馆还在主馆内铺设木地板,并将其改造成20块羽毛球场地。奥运期间场馆内的奥运辅助用房分别被改造为舞蹈教室、篮球训练馆、健身房、学生活动室等。场馆南侧的文字媒体记者间被开辟成“文化艺术馆”,每年都会举办十余次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展览。
十年间,体育馆还承接了很多大型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排练、全国农民春节联欢晚会、北京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晚会以及中央电视台的五四晚会“筑梦新时代”等活动都曾在此举办。
推荐人: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管理中心主任 杜学振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最“增值”的蜕变
场馆特色: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是立于学校“文脉”上的建筑,作为北京奥运会柔道、跆拳道的比赛场馆,在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上,体现了柔道、跆拳道运动中“带”的概念。从体育馆的外墙立面,到体育馆内部,设计上的线条感都在传递着关于“带”的信息。
十年蜕变:
在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赛事任务后,经过半年多的场地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改造之后的体育馆相较之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没有使用游泳池的需求,因此在赛事期间,游泳池区域进行铺填,作为运动员的热身场地。赛事工作结束后,恢复游泳馆原貌。又将体育馆中心场地改造为20片羽毛球场地;奥运赛事期间的运动员候场区也改造成乒乓球场地,有15张专业乒乓球台,LED全方位照明。
馆内还融入诸多科技元素。比如,移动支付服务,2018年,移动支付APP在体育馆上线试用。安装了节能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场馆营业时间自动启停空调系统,实现夏季制冷、冬季供暖。并且,更换了安防监控系统。
奥运会后,体育馆对外开放,成为承办柔道、跆拳道等大型室内体育竞技赛事,举办室内体育比赛、健身、会议及文艺演出等活动的场所。
推荐人: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管理中心主任 邹华东
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最开放的蜕变
场馆特色:
作为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的举办地,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是一个各种高技术应用的“集合体”。
其穹顶结构是由5道环索为骨架、直径93米的庞然大物。场馆通过万向可伸缩节点将环索和“渔网”交叉点的“死扣”改成“活扣”,并将每个连接处都接了两根拉杆,构成更加稳定的V形结构。建筑学家对其“不是以柔克刚,而是刚柔并济”的评价,就由此而来。屋盖的平均用钢量在每平方米60公斤左右,是节俭办奥运的典型。
羽毛球比赛对场地的温度和风速要求较高,场馆采用“化整为零”的送风方法,在全场观众席靠背下方设置了9300个出风口;设置了隔一米多宽的错位双重门,使得室内温度有保障。
十年蜕变:
作为唯一的位于北京东南角的奥运场馆,北京工业大学专门成立场馆管理中心。目前,体育馆不仅用于学校师生的课程教学、运动队训练、日常健身和举办大型活动,而且面向社会开放。十年来,场馆羽毛球场地对社会开放共计233060小时,承接326场次国际级、国家级体育赛事和群众性竞赛活动,以及各类会议、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
体育馆吸引了众多羽毛球爱好者,羽毛球也成为北工大的校球。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著名羽毛球运动员林丹、谢杏芳在这里举行结婚仪式,这里也是他们征战北京奥运会的地方。
推荐人:北京工业大学外宣办主任 张宇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