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张炜:“两个一流”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发布日期:2016-04-01 供稿:人民日报 赵婀娜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原文标题:专访乐动(中国)党委书记张炜——“两个一流”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面·聚焦“两个一流”实施路径)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3/31/nw.D110000renmrb_20160331_5-17.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两个一流”)的战略决策,引发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热议。如何在理念上达成共识,进而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乐动(中国)党委书记张炜认为,“两个一流”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记者:您认为,“两个一流”建设的意义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张炜:通过“两个一流”建设,使得高校更好地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信心和决心,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奠定长远发展基础。
当前,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挑战来自于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利益藩篱、平均主义、惯性约束等。具体表现在,一是罔顾事实、妄自菲薄,忽视我国一流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是否要进行“两个一流”建设信心不足。二是盲人摸象、似是而非,泛泛而谈国外高校学科发展的经验,关注表象的人云亦云,满足于雾里看花,忽视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三是盲目迷信、过于依赖“排行榜”,舍本求末、照猫画虎,忽视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和学校的个性特色。四是创新能力和改革劲头不足,凡事看老黄历、照老办法,忽视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
记者:您认为“两个一流”建设,尤其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什么?
张炜:建设一流学科,首先要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强化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政策措施的逻辑性、说服力与可操作性。
其次,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有所为”不易,需要通过合理规划选准方向,加大对确定重点学科的投入力度,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成为学校的比较优势甚至核心竞争力;而“有所不为”更难,因为这要打破平衡,会暂时损害一些学科的眼前利益。但“有所不为”并非是战略性的舍弃,而是战术上的阶段性收缩。“有所不为”的学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或者一些学科具备了可以进行倾斜支持的特点,也有可能从“不为”进入“有为”。特别是“有所为”的学科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后,通过交叉融合,也将带动相关学科乃至学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构建世界一流学科体系。
为此,我校决定要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积极凝练和拓展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背景下的学科方向,努力建设重交叉、有特色、入主流的优势特色学科,发挥工程学科群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走“地信天”集成发展之路,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破学科间壁垒,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优势学科群;加快发展理科,鼓励理工交叉融合,形成理科支撑工科提炼和解决科学问题、工科支持理科特色发展的理工融合的格局;引导、促进管理和人文社科学科围绕主流学科和特色发展,建设高水平智库,打造精品文科。
推进优势学科群的交叉发展,积极促进理工交融、文理工相互渗透的学科群,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以重点骨干学科建设为依托,整合和配置校内多学科实验平台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和基础支撑平台,建立高度集成、开放共享、交叉应用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提高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记者:在您看来,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人才培养二者是怎样的关系?
张炜: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我国的学科建设与学位制度密切相关,有人误以为学科建设就是为了争博士点、硕士点和重点学科,热衷于“抢点占坑”。实际上,一流学科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科建设的五项重点任务中,育人具有重要位置。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推进。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避免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相互对立、非此即彼,加强统筹协调,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实现一流人才培养。
(资料来源:《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3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