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北理校园上演“导弹搬家”

   
   
    看过搬砖,搬家,搬石头?看过“搬导弹”吗?近日,一张张北理工校园“导弹搬家”的图片在微信、微博和人人网上被疯狂转发,引发校园内外对北理工这突然冒出的“大家伙”的强烈兴趣。作为北理工11月20日最火的校园图片,有师生评论“我大北理就是这样碉堡,还有什么不爱他的理由?这只是北理工小小地露出了一颗‘牙齿’,点滴峥嵘,岁月如梭,厚重的军工积淀!”。这颗神秘导弹究竟是什么,它背后又隐藏了怎样的故事?党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关注到校园热点,经过深入采访,请跟随校园记者共同走近这枚代号为“1059”的“北理重器”。
  11月20日,北理工宇航学院根据学校建设整体工作的安排,进行实验室搬迁,当重达十几吨的导弹被放在了专用滑轨车上,缓缓地推出实验室,穿过校园的时候,引发了网上网下的一片关注和热烈讨论,毕竟在平日书声琅琅的校园中,突然惊现一枚庞然大物的导弹,还是不多见的。关注的师生们一边惊叹于导弹的庞大与精致,也产生了不少疑问:“这枚导弹是什么来历呢”“这枚导弹和北理工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导弹上面怎么开了这么多小窗口呀?”带着这些疑问与好奇,记者采访了宇航学院荣吉利副院长和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史馆馆长王民。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枚导弹是一枚真弹改成的科研和教学弹,是和中国著名的“1059”导弹同批生产的,在导弹的多个关键部位开有剖面,主要是用于科学研究和实物教学,以便师生们能够清晰看到导弹内部的构造。能够荣获此弹,并将其作为教学之用,彰显了北京工业学院(乐动(中国)的前身)在中国导弹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1958年,我国开始仿制苏联的P-2导弹,国防部五院正式将P-2导弹在我国的仿制型号命名为“1059”,意思是1959年10月完成仿制,并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1059”近程弹道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导弹飞行了550公里,弹头命中目标区。聂荣臻元帅在庆祝宴会上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4年3月,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将“1059”近程导弹更名为“东风一号”导弹,成为我国的第一代近程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军事装备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导弹。
    乐动(中国)是全国第一个建立导弹专业的院校,为国家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校以火箭导弹为主的军工专业蓬勃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国防军工人才。我校在军工领域的多项科研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探空火箭、反坦克导弹、多管野战火箭炮等,闻名中外。当时的很多军工院校,如哈工大、西工大、南航等就常来我校考察学习。
    就在这一时期,经国防科委领导批准,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批导弹“1059”等无偿调进我校,供师生们参观学习。
   

    据王民馆长介绍,我国现存的“1059”导弹是异常珍贵的国家文物,目前已知的只有3枚。一枚实弹“1059”已改为“东风一号”现存于军事博物馆;一枚现存于第二炮兵工程大学;还有一枚就保存在我们学校。这些珍贵的导弹,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样品,将导弹工艺制造的规范性和复杂性突出地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枚导弹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代表着学校的荣誉,激励着新一代师生们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宇航学院退休教师文仲辉现在还清晰地记得1961年学校迎接这枚导弹时的情景。由于当时导弹专业属于国家机密,“1059”式导弹从东高地的航天一院运送至我校时是在深夜进行的,沿途一路戒严。当时全校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异常振奋,但是由于导弹专业要绝对保密,所以大家都只能把这份喜悦和骄傲暗暗藏于心底。导弹运送至学校后,老院长魏思文亲自上阵指挥动员,挑选了学校最好的教师和工人来完成导弹的剖解工作,参与人员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将这枚导弹的关键部位开成了剖面,以便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导弹的内部构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导弹存放地都有武警战士站岗守卫,直到20世纪80年代,武警战士才撤出北京工业学院。
    这枚教学弹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老师在看来,这枚导弹展示了导弹制造的基本原理,学生们能直观清晰地观察到导弹的制造工艺,当时导弹发动机专业和推进专业的很多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经常会来实验室研究这枚导弹,从中摸索导弹各个部件的制作工艺和结构组成。在文仲辉老师的记忆里,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总经理王宗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徐克俊、北京航天长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振南等一批杰出校友在我校求学期间就常来实验室观察这枚导弹。他们不仅从中了解导弹构造的基本原理,也同时在摸索未来导弹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这枚导弹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振奋了我校的一大批师生,不仅培养激励了青年师生对导弹专业的热情与执著,更激励着他们在国防军工事业上忘我付出、勇往直前、执着追求。回想着为国家导弹教学事业奉献的一生,文仲辉老师感慨地说:“为了国家,我这一辈子特别知足”。
    校史馆馆长王民深知这枚导弹背后的历史意义,他积极奔走呼吁,多次与宇航学院的领导共同商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好这一重要文物,并采取一定措施对外展出,以便全校师生都能更直观地看到导弹的构造,并从中了解到我校在国家军工国防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宇航学院荣吉利院长介绍说,宇航学院曾就导弹保管的事情专门召开过院务会,专家学者认为这枚导弹目前仍然在专业教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之老教授们对这枚导弹怀有深情,所以希望“1059”导弹能继续由宇航学院保管。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枚导弹的军事科研价值早已淡化,但是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不断积淀。该枚导弹原存放于宇航学院专用实验室,因原址要建设宇航大楼而不得不搬迁,在学校有关领导、国资处等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宇航学院得以将导弹暂时移至目前新的保存地点。荣院长在采访中表示,这枚珍贵的“1059”式导弹是宇航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荣誉品,是反映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文物,而且依旧在教学上发挥着作用。在宇航大楼建设完成后,他们会将这枚导弹安放于宇航大楼内公开展览,向全校师生开放,供师生们参观学习。同时,他也真诚地希望学校能够基于自身的办学特色,创办一个带有军工特色的兵器博物馆,进一步弘扬军工文化,促进科技发展、培育爱国精神,增强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
    在这枚珍贵“1059“导弹背后,凝聚着一代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与严谨认真的钻研精神,我们期待未来有一天,更多的师生能够亲眼目睹这枚深具历史意义的导弹,也希望新时代的师生们能够以此为志,为国家的军工事业做出更多新的贡献。

(审核:王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