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法学院首部法学学科(专业)发展史出版
发布日期:2020-09-21 供稿: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编纂小组 摄影: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编纂小组
编辑:于璐 审核:李寿平 阅读次数:9月15日下午,学校召开了《乐动(中国)志(第三卷)》(2006-2019)和《学科(专业)发展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发布座谈会,《丛书》一共7册,反映了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力学学科、机械制造学科,以及机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法学院的发展建设历程。
反映法学院学科发展史的《理公明法——乐动(中国)法学学科(专业)发展史》(以下简称“法学学科发展史”)作为《丛书》之一也伴随着建校80周年的步伐顺利编纂出版。这是法学院建院以来第一部法学学科(专业)发展史,挖掘了我校1948年华北大学时期的法学学科历史,详叙了我校自1994年以来法学学科建设的成就,传承了乐动(中国)“延安根、军工魂”的红色基因,承载着法学院“法天法地,弘道弘仁”的院训精神。
2019年1月,法学院全面启动了法学学科(专业)发展史的编纂工作,历时一年多,值此80周年校庆之际正式出版。法学学科发展史全书共计51万字,主要分为“学科概况”“社科系时期”“法律系时期”“法学院时期”“结语”等五个部分,并有“教师风采”“法学院院歌”“学生活动”“毕业生合影”“毕业生名单”等六个附录,全面涵盖了法学院近三十年来钻坚研微、培英育才的发展建设历程,是法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支撑,为法学院精神传承和工作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做好乐动(中国)法学学科发展史的编撰工作,法学院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李寿平院长和张瑜书记以及各位院领导均为领导小组成员,他们为本书的编撰工作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张爱秀副院长作为具体负责人,全程参与、全情投入,为编撰工作提供了最好的保障与服务。孙天全副院长特意赠书《吉林大学法学院史稿》,成为本书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编撰法学学科发展史的核心工作人员有刘毅、林彤、于璐、樊亚涵和刘一诺等五位老师。刘毅老师是本书编写组组长及撰稿人,全书的思路、策划和文字均出自他的手笔;林彤老师作为最资深的法学院工作人员,一方面协助组织访谈调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教学计划、毕业生名册等各类原始资料,付出了很多心血;于璐和樊亚涵是法学院的年轻人,但是工作扎实、态度勤勉,她们耐心细致地收集、配置了精美的图片和内容详实的表格,为本书增色不少;刘一诺在前期的项目资金申报和资料收集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专家、老师和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前期的调研访谈中,杨亚非、宋桂芝、庞海芍、徐强、刘存福、翟杰全、于宪民、郑焱、江国青、杨成铭、李寿平、张艳丽、赵秀梅、陈君、罗丽、于兆波、郭德忠、韩君玲、庞华玲、李艳秋、赵静等老师,刘畅、赵志英、霍晶等在校校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历史细节和动人回忆;在中期的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过程中,档案馆李灵馆长和郭有志老师以及何伟、张维峰、吴旸、李圣刚、张孟春、党莹、涂欣筠等校友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后期的审核校阅工作中,杨亚非、李寿平、张艳丽和赵秀梅等老师提出了很多详细中肯的修改意见。
最后,在本书杀青之际,向本院老师以及各位校友征集书名,法学院齐延平、曾粤兴、彭海青、杨宽等老师,李铮、徐舒、蒋心培、赵丹阳、李雅璐、赵佳丽、党雅祺、张萌、蔡伊蝶、韩键、李姣、宋俊涛、张可佳、谷佳慧等校友,都提出了很好建议。在此一并向以上各位专家、老师、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协助表示诚挚的感谢!
法学学科发展史作为法学院首部学院发展历史出版,是法学院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校史研究的重要成果。编纂法学学科发展史,既能回顾过去,对学院发展建设历程进行经验总结和提炼,以史明鉴,又能凝聚人心,传承理工精神,厚植法学情怀,展望北理工法学建设的美好未来。法学院将在本次编纂学科发展史的工作基础上,规范各类史料档案的留存工作,进一步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积极做好法学院文化宣传建设,努力创造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打造“北理法律人”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内在需要。
感谢广大师生和校友一直以来对法学院成长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一起期待法学院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各位校友如需安排邮寄,请登录此网址https://www.wjx.cn/jq/91502214.aspx 登记您的邮寄信息,我们会尽快安排为您寄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