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乐动平台-乐动(中国)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一切发展机遇,顺利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

    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责任。而学科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平台与载体,因此,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和用好一切发展机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调整充实学科内涵,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创新平台,使我们的优势、特色学科始终处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增强竞争力,迎接挑战,加快学院跨越式发展。

    一、 着眼发展全局,做好顶层设计

    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及空间科学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体现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这些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与变革。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装备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新军事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当代武器装备正朝着体系化、信息化、数学化的方向加速发展,给我院的学科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在谋划学院学科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着眼学科发展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优势和特色。

    1、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

    我院的学科多数是按照行业、产品或武器系统的作用功能等设置的。这些学科是由多个基础学科相互支撑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具有研究领域宽、涉及学科多的特点。如“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是按照行业而设置的,是由力学、机械、控制、信息等基础学科为支撑的。由我院负责建设的“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是以“爆炸理论及应用”和“引信技术”为特色的。由此可知,我院的学科多数属于国防特色和公共安全(爆炸安全)特色。这些学科领域均是未来50年内我国重点发展的学科,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又是我院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因此学院以国防及公共安全特色学科为重点,进行学科体系结构调整。目前我院主持建设的二级学科已增加到了11个,并在兵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向船舶与海洋工程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拓展。这些学科相互支撑,构成了军工特色明显的学科群,进一步增强了在国防及公共安全领域服务的能力,使学科体系更趋合理。

    2、充实完善学科内涵,凝练学科方向

    抓住学科调整机遇,充实完善学科内涵。近年来,我院对调整后的学科内涵进行了多次的充实与完善。例如,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是从我校原兵器安全技术等学科点合并而来,为适应我国根据国防科技发展的需求,该学科确立了以武器系统分析、集成与仿真为主的新的学科方向,不仅面向我国武器系统领域培养了一批系统分析与集成方面的人才,而且与信息技术、微机电技术等交叉融合,产生了微小武器技术与网络安全与对抗等新兴学科方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由我校引信技术和流体传动与控制等学科方向合并而来,正逐渐形成以机器人技术、微机电技术为主体的学科方向,并产生了仿生技术新兴学科方向。

    根据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调整和充实新的研究方向。我院积极扶持武器装备信息化、战场感知、精确打击武器、体系对抗等领域的研究方向。结合“十五”“211工程”建设,我院根据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对武器装备的需要,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委级重点学科,组成四个具有较大优势、突出学科领域和方向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瞄准军事高科技发展趋势,开拓前沿领域的技术研究。展望21世纪,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动力与推进技术、纳米技术、数字网络、生物科学将使军队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几十年,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的关键也许就是于能否出色地应用这些技术。我院结合学科特区建设,将近年来培育的制导兵器、微型精确推进技术、机器人、微机电等新兴学科方向进行有机地交叉、融合,在无人智能武器系统领域构造了学科特区建设项目。近期,院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就学科特区建设的领域、名称、主要内容、准入形式等进行了进一步研讨,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与此同时,为加快我校在空间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兵器科学与技术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我院正在研讨宇航与空间技术学科特区建设,通过双聘院士、引进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在宇航和航天学科方向有所突破。上述计划和项目实施后,必将极大地促进新兴学科领域和方向的拓展,形成新的优势与特色。

    二、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1、 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大学。近年来,学院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汇聚学科队伍,组建创新团队,基本形成了梯队合理的学术队伍。

    要开创新兴学科和学科方向,必须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学科的领军人物。我院引进朵英贤院士和黄强特聘教授就是有力的例证。朵英贤院士不仅填补了我校在自动武器学科方向的空白,而且开创了无人作战平台这一新兴研究领域。黄强教授开创了我校仿人形机器人学科领域,使我校在这一科技尖端领域迅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面对长时期形成的我院师资队伍的结构,单靠引进人才还不能完全解决队伍建设的问题。因此,学院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针,注重青年教师的在职培养,通过出国进修,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教学及科研等岗位锻炼,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通过组建学术团队,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迅速成长。目前我院既有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学术带头人,又有一批40岁左右崭露头角、能挑重担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2、 科学研究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载体,也是新兴学科发展的动力。通过承担重大的科研项目,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从而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科研方面已具备承担近程探测与感知(目标识别)、武器系统运载与发射(快速反应)、制导与控制(精确打击)、先进弹药(高效毁伤)等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技术支撑体系,具有为陆军、海军、空军、二炮的装备建设发展和航空、航天、船舶、核工业、兵器等行业高新技术研究提供服务的能力。承担了一批国家“863” 、“973”、装备型号、演示验证、国防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并由此促进了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3、 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2002版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进一步完善、规划各专业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优化各类专业的本科生知识结构,发挥军工优势,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大专业柔性,实现军民结合。按照三个专业群:航空航天类专业群,弹药与安全类专业群,机电控制类专业群进行培养。

    学院总结了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积极申报、广泛宣传,增加社会对我校国防特色学科专业的了解,提高社会对我院学科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专业是学科的基础与延伸,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策略。申报成功“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三个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为我院学科专业的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切实提高我院本科生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把我院建设成具有国防特色的高水平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根据我院本科生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召开本科教学质量研讨会,探讨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学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措施,由学院教代会通过,已经开始实施。

    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是实现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之一,我院继续扩大各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目前,比例基本达到1:1。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随之增加,必然会影响到培养的质量。为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学院通过组织召开“研究生培养质量研讨会”、“博士培养工作会议”,通过教代会制定并实施“关于改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水平的若干意见”等措施,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详见近期理工大学校报“繁荣学术,增强学院竞争力”的报道)。

    4、 基地建设

    学院利用“九五”和“十五”期间承担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已有“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机电动态控制重点实验室”、“制导武器仿真实验室”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了三个综合性、开放性的共用高水平的基地,为科学研究、研究生科技创新和科技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多项“高新工程”研制,通过生产条件保障建设项目,不断集中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的统筹规划不够

    我院主持建设的二级学科有11个,共建的学科有10个,数量多,领域广,对如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学科的统筹规划,谋划得不够,基本局限于自由发展状态,学科的综合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协调发展受到限制。对如何改变“重军工、轻民用,重传统学科、轻新兴和交叉学科”的现状、如何走“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研究得不深入。

    2).学科队伍发展不平衡

    一流的学科是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前提的。一流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有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而且要有杰出的学术骨干、精锐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研究群体。对我院学科而言,各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严重不足,博士生导师和教授数量很少。有些学科,学术骨干相互协作不够、学科发展重点方向不明确,甚至发生矛盾。此外,队伍的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师傅带徒弟”现象较为严重。40岁以下的教授可以推荐为“特聘教授”、“杰出青年基金”候选人较少。具有博士学历教师的比例达不到学校的要求。

    3).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不足

    国家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我院的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些学科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行业保护,应用型、跟踪型研究课题很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学科发展缺乏后劲。科研项目中,军工项目偏多、民用项目偏少,应用研究项目偏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偏少。教师普遍忙于应付科研项目,不同程度上存在轻学术研究、轻教学等现象。有些教师中存在跟着科研项目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

    4).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下滑的趋势,研究生教材建设和教学实验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还不完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导师对研究生指导的精力投入不足、研究生论文选题与科研项目界限模糊、学位论文内容创新严重不足、学位论文水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重实践、轻理论,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观念还没有转变。

    军工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招生生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本科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教授较少。教师中还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5).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流的学科是以一流的学术成就和一流的学术水平为标志的。近年来,尽管学院在科技研究成果获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教师和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不多、论文发表的刊物杂志局限性强,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影响面较窄。在国内外有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的几乎没有(我院组织的国际会议除外)。发表论文的动力普遍不足,晋升职称、评聘博导的门槛值、研究生答辩的论文要求几乎是发表学术论文的唯一动力。

    四、 解决问题的对策

    1、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这就要求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作好顶层设计,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确定各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科学研究的服务领域和学术队伍的结构与组成,同时按照组建学科群的思想,合理构建学科群中的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

    同时,将在兵器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内,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以发展仿人机器人研究领域、建设学科特区为契机,建设“微小型武器系统”、“仿生学”、“宇航与空间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为学院、学校学科的发展拓展空间。

    2、学院将做好队伍建设规划,积极组织参加申报校内特聘教授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基金等计划,加强队伍的培养。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政策,将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在国内外知名学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人员四个层次。学院已经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引进人才。

    学院还将按照以学术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家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通过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队伍,有意识地培养学术大师级人才。

    3、抓住“十一五”科研论证的机遇,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通过精心组织,争取到更多的大项目,为获得具有高显示度的科技成果奠定基础。为更好地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院将近期启动“制导武器研究中心”、“先进弹药研究中心”等建设项目,力争组建大团队、构筑大平台、承担大项目、获得大成果。在“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论证,全力申报“爆炸与安全”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工业专题建设,建立起高水平的学科群科技创新技术平台。

    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科学规律谋划学院发展大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快学院建设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使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培养教育,使教职员工物质文化的需求得到满足,办出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机电工程学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以此促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