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拉姆家族的北理工情缘

巴基斯坦伊克拉姆家族的北理工留学故事

 

  “巴铁”,网络词汇,是中国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其意可理解为“铁哥们”,这个词也是中巴友好关系的标志词,巴基斯坦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今天的故事,要从一张照片说起,在距北京数千公里外的巴基斯坦某军工企业的一间办公室里,摆放着这样一张照片,6张面带微笑的巴基斯坦面孔在乐动(中国)逸夫楼前留下了自豪而温馨的一瞬。

  6个北理工人,一个巴基斯坦家族!

  这间办公室的主人——伊克拉姆(Ikram Ul Haq)用流利的中文介绍道:“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家庭。”照片上的6个人分别是他自己和大女儿、大女婿、二女儿、二女婿还有小儿子。一张令伊克拉姆骄傲的照片,一个让他自豪的家庭,更有一段难忘的北理工情缘。

 

  伊克拉姆家族两代人的北理工情缘

  伊克拉姆现在就职于巴基斯坦某著名军工企业,是一位出色的坦克工程师。伊克拉姆是巴基斯坦的第一批赴中国的留学生。1974年,伊克拉姆就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过一年的中文,1975年至1979年在天津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自此伊克拉姆与中国结下一生解不开的情缘。归国后,伊克拉姆应聘到巴基斯坦这家以生产坦克而著名的军工企业工作,致力于中巴国防方面的合作项目,他在这里一干就是近30年。

  然而,能够成为现在的技术骨干,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突出的专业技能,则得益于他的“留学北理”。2005年,北方公司资助伊克拉姆来到北理工留学,师从自动化学院陈杰教授,而他也是陈杰老师的第一位外籍研究生。导师陈杰对这位“巴铁”弟子也关怀备至,不仅帮助他克服了诸多困难,还为他的学习创造了不少便利条件,使伊克拉姆顺利完成了在北理工的深造,获得博士学位。“伊克拉姆对中国、对北理工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对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合作表示感谢,希望他能成为北理工精神和文化友好传播的使者。”导师陈杰流露出对伊克拉姆的欣赏与希冀。

  伊克拉姆在中国前前后后待了十余年年,对中国至深的感情,也影响到他的家人。留学期间,伊克拉姆就带领全家人来中国旅行,并特别参观了北理工,这个他学习的地方。“这一次旅行成就了今天的缘分。”伊克拉姆介绍,自这次旅行后,他的子女们先后走进北理工。

  

  大女儿玛丽亚(Maria Ikram),2007年至2015年就读于北理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大女婿阿布杜拉.瓦黑德(ABDUL WAHEED),2008年至2013年在北理工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二女儿扎维利亚(Javaria  Ikram),2009年到北理工留学,已经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硕士学位,并正在攻读该专业的博士学位,毕业在即;二女婿(SYED HAMMAD HUSSAIN SHAH BOKHARI),2009年至2013年在北理工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小儿子阿玛尔(Ammar Muhammad),2009年进入北理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本科学习,现正攻读北理工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是什么让伊克拉姆家族的成员陆续走进了北理工,都是纯粹的机缘巧合么?

  “不,我第一次来到北理工或许还是巧合,但正是我在十年前的那次经历,决定了我们家族人的选择。中国安定的环境,中巴传统的友谊,这都是我们喜欢中国的理由。北理工优良的学术传统,前沿的教育理念及良好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了我们。教师们一流的教学水准和对留学生无私的帮助与关照,让我们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更加方便和自由,这是我们家族选择北理工的真正理由。”

  

  忘不了的大学 剪不断的情谊

  异国求学,虽然要面对很多困难,但是伊克拉姆家的北理工人,既有良好的家风,又受到北理工良好的校风、学风影响,勤奋学习,态度积极,成为北理工留学生中的榜样。

  伊克拉姆的小儿子阿玛尔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导师潘峰对他的欣赏溢于言表:“阿玛尔非常有礼貌,懂礼节。对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尊重而且热情,很远就打招呼,会先给老师开门。通过这些小细节就可以看出阿玛尔很有修养。他学习很勤奋,除了必修课还选了很多其他的课程,学分超过了规定学分的一倍。他非常关注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研究,还参加了无人机项目的研究工作。”

  

  “玛丽亚很勤奋,爱交流,经常来实验室学习,会经常写论文让教授修改从而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导师颜志军这样评价伊克拉姆的大女儿玛利亚。2014年,玛丽亚还参加了全国(中国)能源经济与管理会议,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回忆起在北理工的学习经历,二女儿扎维利亚亦对学校的培养感怀备至,“有人问我来中国学习的建议,我就会说你一定要来乐动(中国)。我学的是计算机,当时来的第一个月,我就跟老师说我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很多事情都不会做。导师给了我提了一些要求,一个月以后拿给导师看,他说你这不都做出来了吗?正是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才树立自信,一步步成长。刚开始发论文的时候,我很盲目的浏览期刊,老师说要发高质量的论文,一定要看A类,B类和C类的期刊。后来,我发了一篇B类,一篇C类。老师还让我出国去意大利参加会议,对我是很大的锻炼。乐动(中国)的老师、同学和环境都很好,这是一所我忘不了的大学,也是一段我将铭记终身的学习体验。”

  一家六口留学北理,学业有成,让伊克拉姆家族的故事在巴基斯坦被广为传颂,伊克拉姆家也成了北理工的宣传员,近年来,伴随着北理工在巴基斯坦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伊克拉姆还推荐了数名当地优秀学子到北理工求学。目前,北理工也成为中国培养巴基斯坦工学博士最多的学校之一。

  

  教育撒播种子 文化温润人心

  作为家长,伊克拉姆一直关注着北理工的发展。“我刚来的时候,学校在留学生教育方面还处于初探阶段,随着对留学生教育的逐年重视与大力建设,我的家族见证了北理工在留学生管理、教育与生活保障等各方面的进步与完善。”

  一流大学一定是能够吸引各国优秀学生的,校园里来自全世界的学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各国各民族培育人才,才能体现一所大学的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也是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从北理工走出的留学生已然成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鲜活名片。

  伊克拉姆的大女儿玛丽亚毕业后的在巴基斯坦一所大学任教,她不仅将在北理工的学习收获讲授给学生,还把自己身上北理工的精神品格也传播给自己的学生。玛丽亚愿意为中巴友好做出贡献,做北理工文化的传播者。“我喜欢中国,在我的心里除了巴基斯坦,她是排在第一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也到中国、到北理工学习,并且一定要学会中文。”玛丽亚希望将自己家族与中国、与北理工的情缘代际相传。在伊克拉姆家团聚时,他们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在中国的生活以及在北理工的学习。按照儿女们的想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伊克拉姆家族的第三代也会出现北理工的课堂上。

  当前,北理工在留学生教育已经逐步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招生平台、教育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的“三合一”,覆盖了留学生教育从招生、培养到生活保障的各个环节。留学生中心主任汪滢介绍,北理工有着明确的留学生培养目标,那就是作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我们要培养未来在所在国对华战略中有话语权的学生,也就是要培养能够维系和中国的友谊、传播中国和北理工文化的高端校友人才,同时要使他们在学习成长中,通过亲身感受,实现亲华、爱华、友华。围绕这一目标,学校不仅会给他们提供一流的教育与管理服务,还会积极传递爱华、爱校的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培养留学生对学校、对中国的感情,这是北理工留学生培养的一个长远目标。

  伊克拉姆家族留学北理的故事是学校在“争创一流”的道路上,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的真实写照,然而办学的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校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都正在经历着一场国际化的变革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已经在北理工师生的意识中深深植根,不断萌发成长。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为世界培养一流人才,面向世界传播一流文化,这是新时代赋予北理工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