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发布日期: 2019-08-20 供稿:北京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王征 阅读次数:原文标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原文链接: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7/02/content_11893081.htm
“什么?年薪40万?你都不去?”
“什么?沿海地区你不去,你要回广西?”
“好不容易才从农村考出去,你又要回去?”
……
虽有心理准备,但李博还是被扑面而来的质问和不解,压得有些喘不过气。
李博,刚刚拿到乐动(中国)机械工程博士学位,学校有名、专业不错、学历又高,科研成果也出色……一份份名企的“OFFER”(录用信)放到了李博的面前:“知名车企,年薪30万”“深圳科技企业,年薪40万+”……
说实话,李博也有些小兴奋,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他不太喜欢这种用金钱衡量价值的感觉,他觉得自己的价值,不在这些企业。
深思熟虑,李博做出了一个几乎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回广西,到基层去当选调生。
他家境好?不缺钱?
李博家的日子其实过得紧巴巴的。他老家在广西乡镇,家中四个孩子,供两个大学生,日子不宽裕。懂事的李博本科期间就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因为成绩优异,还获得了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从本科到博士,他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他家里人舍不得他?
李博是家族里第一个博士,被家人寄予厚望,“家人对我以后的路有过很多畅想,希望我可以财务自由、光耀门楣,但肯定不包括回乡从基层做起。”李博说着,笑了笑。
那为什么要抛弃高薪?
“一时的高薪,虽然可以改善我的生活,但是放眼人生,这一时怎能体现我的价值?我想到祖国所需之处,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改变一方面貌,这样才会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李博说,这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人生决定。
这个决定,7年前就有了征兆。
“我永远都记得那个清晨……”李博说着,望向窗外,他仿佛又回到了2012年的5月。
那是第五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北京赛区开赛的前一天。凌晨3点,夜幕下的校园很安静,北理工信息教学楼4002教室还亮着灯,已78岁的张忠廉老师正在指导李博和伙伴们调试作品,他们已经干了一个通宵。
天色渐亮,该出发了。张忠廉把李博他们送上车。车子启动,张忠廉使劲挥了挥手……老师的鼓励和满头的白发,深深印在李博的脑海中。那一年,李博他们的作品取得全市第一名,在全国决赛中又斩获冠军。“张老师那时已经退休了,那么大岁数,还陪我们那么晚,倾心倾力地指导我们”,李博的声音有些颤抖,“老师的认真、严谨、敬业、奉献,是他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
求学十年,这样的财富,李博收获了很多。他从一个有些羞涩、有些自卑的孩子,渐渐变成自信、开朗、成绩优异、文体兼通的“学霸”。仅仅读博期间,他就发表SCI检索论文10篇,还作为队长,带领学院篮球队夺得全校总冠军。2013年,李博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要将中国原创、具有世界影响的激光制造新方法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这是我们的使命。”李博的导师,“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之一姜澜教授常常和他这样说。在跟随导师开展科研的日子里,在一个个攻关的实验中,李博渐渐明白了导师的话,“这不是口号,是实干,是家国情怀,祖国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年青一代的使命。”
到基层当选调生,放弃科研,难道不是辜负了导师的培养?李博沉思了一会儿,摇了摇头,他说起了去年12月6日参加“北理工的第一书记”毕业生基层就业座谈会的场景。那天,战斗在西藏、广西等扶贫一线的北理工校友们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李博被深深打动,听到当地村民捧着哈达挽留校友时,他的眼圈都红了。这些感动,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用所学改变一方面貌,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我想,这是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回广西做选调生,李博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甚至已经有了“破题”的思路。“比如我去过的广西桂平,那里有金田起义等一批优质的旅游项目,但是在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和对外宣传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我想,我的舞台很大。”李博的眼里,闪烁着兴奋。
经过与家人的多次沟通,李博终于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顺利通过了选调生考试。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要在广阔基层,带着北理工踏实苦干的精神,做出贡献。”李博说,这就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