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校史网» 英杰人物

刚郁芳: 见证中法大学发展史的“铿锵玫瑰”


刚郁芳:1928年出生,女,东北人,中共党员,曾任华北大学工学院(乐动(中国)前身)首位团委书记,现为中法大学校友会理事。1932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5岁时随父亲逃难到甘肃。194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附中,同年考入中法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参加过数次反对国民党的学生运动。1950年中法大学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刚郁芳由于表现突出,被选为第一任工学院团委书记,后在学校教务处任职直至离休。离休后,一直担任中法大学校友会理事,组织举办历届的校友会,为校友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老年刚郁芳

巾帼战火不输勇
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日本帝国主义被驱赶出国土,国人对建设和平、统一、富强的国家,斗志昂扬,充满希望。刚郁芳抱着她的“强国梦”,来到北平(现为北京),考入当时进步、开明的中法大学,就读于化学系。
1946年12月24日,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疑遭两名美国军人强奸。事件发生后,引起北平各高校学生的抗议,作为刚成立一个月的学生自治会成员,大一学生刚郁芳服从会里的决议,“30日罢课一天”,加入游行示威行列,抗议美军暴行,却遭到国民党政府镇压。国民党政府贪污腐败,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众多爱国人士对其失望透顶,开始思索“中国应该往何处去?怎么救中国?”受爱国思潮的影响,刚郁芳开始参加进步学生社团运动。
中法大学是一个有着特殊学制的私立大学,不受国民党政府统治。地下组织运动由此鼎盛一时,民盟、民联、青年组织等,进步学生围绕着“反内战、反饥饿、要和平、要自由”奔走呼号、为革命理想挥洒激情。刚郁芳在进步同学的帮助下,在地下图书馆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唯物论》以及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作家的进步小说,这些进步书籍均是由中法学生踊跃捐款捐献所得,还有毛泽东的著作,在当时必须得“伪装”好,“里面是‘新民主主义论’,表面是‘三侠五义’”。
1948年国民党政府发动针对学生的“八•一九”大搜查。受中统组织“三青会”检举揭发,政府拿着“反动”学生名单去大学逮捕相关学生,中法大学校长李麟玉得悉消息,第一时间通知学生躲避抓捕。“像我们的地下书刊,都想方设法要藏起来。我宿舍8个女同学,住3间平房,我把进步书籍都藏到房顶上,就跑到东单菜市场里躲避,直到听说抓捕结束后才返回学校”,刚郁芳回忆道。
学校有很多进步社团:读研社、生活社、民舞社、剧团。刚郁芳参加的生活社,主要是组织大家学习一些进步外文刊物,学习“唯物论”“唯心论”等哲学史观,介绍解放区的情况,刚郁芳逐渐得到真理的启示和鼓舞,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转变。对比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在中国的敌后解放区,她看到一个“民主、幸福的理想国”,从此对共产党无限向往。
那时华北一带高校学生自发成立了华北学联,学生们宣誓“同甘苦,共生存,一校受迫害,八校支援,一人被摧残,全体营救”,学联旨在加强校际团结,使各大学间互通有无,“北大的学生来中法旁听法语课,中法文史系的学生整个去北大听课”。学联组织过一系列促进各校联合活动,刚郁芳就曾参加过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的平津同学万人营火大会、去基层考察,进入工厂、到“七七事变”的发生地卢沟桥参观,到天津九大盐厂,晚上就住在南开大学。
解放战争初期受紧张局势影响,大部分学生选择去了解放区,作为先进分子的保留力量,刚郁芳留在中法继续斗争。解放战争后期,国共斗争胜负已定,为响应共产党的城市政策,“民舞社”在学校地下党的组织下,冲出学校,走上街头,演节目,做演讲,向市民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引来大量围观群众。刚郁芳与同学们展开了对北京市的文物、遗迹、街道调查统计工作,并向亲戚朋友宣传党,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共产党的政策。学生们积极响应,让久处在国民党反动宣传蒙蔽下的北平市民,顿觉耳目一新。

年轻时的刚郁芳

莺舞高歌曙光明
一次,社团组织进步学生去颐和园游玩,“那时的颐和园不收门票”,刚郁芳和同学们许是在昆明湖畔,或是万寿山旁,开起篝火晚会,唱起《光明赞》、《茶馆小调》,还有异域风情的新疆歌舞剧《大阪城的姑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兄妹开荒》,还唱解放区的歌,这在当时是“禁歌”。大家纵情唱呀跳呀,歌声、笑声响彻颐和园的夜空。
还有一次活动让刚郁芳印象深刻,地下党的同学通过与苏联大使馆联系,要到了《列宁在十月》的影片资源。在中法大学礼堂放映,放到中途,被国民党特务掐断电, 观众席上的学生便唱起《光明赞》。
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后,刚郁芳曾一度得不到家里的救济,她被抽调出来任团支部书记有了工资,一份工资养着她和几个同学,“我们老同学家里来钱了,大家伙就都分摊用,同学间友好地像一家人”。
1949年2月份北平解放,3月份市委领导要求贴榜公开原来的地下组织民青、民联成员,成员的进步身份终于由从“地下“转到“地上”,他们公开成立党的支部,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我当时作为建团负责人,到1949年5月,中法大学建立支部,大量发展新团员,原来的民青、民联成员自然地成为团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法大学正式由政府接管,改称为 "国立北京中法大学"。
1950年夏,北京中法大学奉命与由解放区迁京的华北大学工学院合并。从1948年到1950年,三年时间,刚郁芳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地下党员。 刚郁芳的身份也从中法大学的一名学生变成华北大学工学院的学生。在理学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北大还是华工时,因为青年团的工作需求,她选择留在华北大学工学院,成为工学院的首任团委书记,学习工作两不误。到1950年抗美援朝时,她便成了专职的团委书记,之后进入校教务处直到离休。
家庭和睦享晚年
刚老今年已经88岁了,满头银发,目光柔和,像个亲切的邻家老奶奶,平日里最常做的就是在小区里散步。采访中,她儿媳不时给我们茶杯续水,对自己的婆婆赞不绝口,刚老只是笑笑,看得出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刚郁芳的爱人吴威,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1947年,因为搞“学运”被国民党通缉,被送到晋察冀边区,穿越监管区到达解放区,改了全名,成为华北大学工学院的教师。刚老的爱人已经离世,但从他家客厅的墙上,我们还是得以一睹先生清秀刚劲的书法。
刚老给我们翻看《中法大学校友会史料》,每一页,每一张照片,每一句题词,每一个署名作者,她都能娓娓道来。被问及校友作者中现在有谁还健在?刚老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嘀咕着“咳,不多了,……李治华活着,99岁了……李卫走了……李彦还在,……范明哲走了……这些都走了……李强还在,这老头快80了……史料编辑安阳在,今年95岁了,昨天还给我打电话了,说有一份中法大学的资料……”当她动情地给记者读“这不是一部史诗/不是一所高等学府的花卷/也不是广大师生的回忆录/这只是/校友们心中留下的/对母校不可磨灭的记忆/是校友对母校的深深怀念”,我们也从刚老的话语中,听出了自豪,听出了眷恋,听出了一个学子的母校情!